顾忱拆开了那封信。
帝太后的字迹很娟秀,用笔圆润。她先是简单说了一下自己已经知道了皇太后懿旨的事情,随后在信中写道:
“母后知道你始终喜欢着顾家那个孩子。”
其实和大多数人的认知不同,自己孩子有了喜欢的人,作为最亲近的父母其实是第一个察觉的,即便萧廷深一字不曾提过,但她就是能发现他身上一些细小的变化——每天清晨洗漱时会更加注重自己的仪表,身边会出现一些从前不曾见过的小玩意儿,会突然格外珍视一样物品。
当时的帝太后注意到儿子的这些小变化,也会忍不住在心里细想,不知深儿喜欢的会是怎样一个女孩。或许是端庄大方的,也或许是体贴心细的。帝太后并不吝惜自己美好的想象,她愿意把她所知的褒义词都用到这个被儿子珍视的女孩身上。
后来她发现,那个常常出现在萧廷深口中的名字并不是一个女孩——与自家儿子同在弘文阁读书,是骠骑大将军顾延山的次子,他叫顾忱,字云停,和习武的兄长不一样,他的性情似乎更加温雅安静。
帝太后着实惊愕过一段时间,也纠结过一段时间。她没想过自己儿子会喜欢一个男人,虽然大靖民风开放,男风也很盛行,但终归娶妻生子才是“正道”——萧廷深可是生在帝王家,会允许他这样任性?
她忧心他们的未来。
随后顾忱兄长死去,他接替兄长,离开了弘文阁,前往燕北。
接到这个消息时萧廷深正在她宫里看一本书。报信的人说完,她都忍不住微微惊了一下,然后下意识去看自己的儿子。他沉默着听完,就像听到任何一个平常消息一样,简洁地回了一句:“知道了。”
然后若无其事地翻过了一页书。
帝太后以为他要放手了,以为他已经想清楚那是年少时懵懂的情感。两人将会踏上一条完全相反的路,从此南辕北辙渐行渐远。然而那天夜里,她在宫里一处偏僻的角落中发现了萧廷深。他斜倚在长廊的柱子上,仰头看着天上的明月,身边放着两只酒盏,其中一只是空的。
她看到他拿起满杯的那盏一饮而尽,低声自语。
“云停,保重。”
她在那一瞬间,突然感到心酸,突然又像是放下了什么东西。
她想,她不该是阻止他的那个人。
她的孩子已经遭受过太多的苦难,也遭受过太多的痛苦。她不应该成为那个在他的痛苦上添砖加瓦的人,她希望他快乐。
“云停是个很好的孩子,他曾救过我的命。”帝太后在信中写道,“善待于他,不要辜负他。”
“我从前只是一个卑微的宫女,始终不愿与人争抢,只为了能够保住你,在宫里平安地一起活下去。”帝太后的字迹开始变得断断续续,似乎她写到这里的时候心情并不平静,“我知道这道懿旨你接得并不情愿,我也可以明发懿旨,驳回她的意思。”
顾忱看到这里,不由得一惊,心里一时间又是感动又是酸涩:他知道两宫争权有多残酷,前朝哀帝生母和嫡母争夺权力,是一场无声的刀光剑影,杀得朝内朝外血流成河。最后前朝哀帝生母失败,嫡母逼迫着哀帝废掉了生母的尊号,移居冷宫,母子二人从此再未相见。
听说有野史记载,最后哀帝生母被嫡母鸩杀在冷宫,死前受尽折磨,十分凄惨。
他从未想过,向来温婉、低调、默不作声到近乎懦弱的帝太后,竟然也会有一天站出来表示自己愿意主动参加到这场争斗中来——即便明知道失败了等着她的会是怎样的结局,以皇太后王氏的手腕,她断无可能再活着。
“太后娘娘她……”顾忱的声音微微哽住了,“……她……”
下面的话他说不出来了。他只是抬起头,注视着萧廷深。过了许久,他才轻声说道:“不能让她涉险。”
“朕知道。”萧廷深从他手中拿回那封信,低声说,“朕不会让她涉险,也不会让你涉险。”
之后的日子里,萧廷深一点都没有手软,几乎将皇太后王氏在朝中和宫中的羽翼减除得一干二净。他每日熬到深夜,甚至有几次顾忱靠在椅子里迷迷糊糊睡了过去,醒来依旧看到他在灯光下批阅奏折。
尽管减除羽翼进展顺利,皇太后也暂时对他无计可施,他却依旧以惊人的速度憔悴了下来。他又开始习惯性地皱眉,每天都在翻阅内廷卫的各种密报,他的眉宇间永远锁着一道烦躁的阴影——顾忱知道这是为什么。
皇太后羽翼折尽,元气大伤,却始终没有动摇到她自身。她太谨慎了,也太隐秘了,无论什么事,无论什么罪名,她都能把自己摘除得干干净净,桩桩件件都有她的影子,却桩桩件件都没有她参与的直接证据。萧廷深抓不到她的证据,就没有理由去处置自己这位嫡母。
更别提扳倒她了。
他每日都在书房中度过,埋首在堆积如山的事务里。顾忱瞧着实在于心不忍,也会尽力去帮他处理一些事情,然而依旧没有任何进展。眼看着三个月的期限越逼越近,慎京中甚至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他仍然没有抓到任何实质性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