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检,你是说?朝中官员把持朝政,越过了皇帝下达政令?这不可能。” 永乐朝朱棣说出了这句话。 而万历皇帝朱翊钧也是眉头一皱,自己的儿子他很了解,跟朝堂上的那些老狐狸斗,还稚嫩了一点,可是要说皇帝一点权力都没有,连政令都是朝堂官员下达的,那就有点不可能了。 “老祖,正常情况下上不可能,可是若是皇帝登基过于仓促,麾下羽翼也不曾丰满,而皇帝本人更是病入膏肓了呢?” 朱由检来了个致命提问。 “孙儿的父皇,泰昌皇帝朱常洛登基后,沉迷于女色,夜御十女也是常有之事,身体也因此日渐衰弱,后宫先帝的郑贵妃,更是命随侍太监崔文升送来各种大补的药材和膳食,这样下来铁打的身子也受不了,父皇因此病倒。” “可郑贵妃的贴身太监却说,父皇的身体是大补之物吃的过多,消化不了导致,因此让人开了一个强力的泻药给父皇服下。” “结果父皇当晚病情更是加重,然而这还不算完,郑贵妃不知道从哪里听说的鸿胪寺丞有仙丹可治百病,更是从鸿胪寺李可灼那取得了一枚‘红丸’喂给了父皇。” “当天早上父皇服下刚吃下‘红丸’,病情刚有所好转,可是到了第二天晚上,父皇就这样突然没了。” “《光宗实录》中记载,泰昌皇帝在位仅一月,于泰昌元年九月初一,因病崩逝。” 朱由检将泰昌皇帝朱常洛的结局说出来后,殿内的朱家老少全都陷入了沉默。 而泰昌皇帝朱常洛却从这些话里想到了更多。 他直接走到了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面前,跪了下去。 “父皇,儿臣…儿臣真的是您的儿子么?” “儿臣知道您不喜欢儿臣,您更喜欢三弟。” “郑娘娘他也不喜欢儿臣,小的时候,郑娘娘更是不许儿臣见您,儿臣想见您一面都只能在重大节日上远远的看一眼,儿臣原本只想当一个藩王,早早的就藩,过上自由的生活。” 泰昌皇帝朱常洛声泪俱下,抱着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大腿嚎啕大哭。 他自小和母亲活在郑贵妃的阴影下,因为他是长子,不出意外的话,就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而郑贵妃也生下了皇三子朱常洵,万历皇帝朱翊钧更喜欢郑贵妃和朱常洵,对朱常洛和他的母亲王恭妃不闻不问,所以,小的时候朱常洛和王恭妃的日子还是比较凄苦的。 最后王恭妃更是在万历三十九年病逝,结束了她孤独、压抑的一生。 随着王恭妃的逝世,郑贵妃打压朱常洛的力度更大了。 这也让朱常洛几十年来一直都压抑着自己,性格也变得有些孤僻。 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眼神有些躲闪,脸上浮现出了愧疚的神情。 而人群中听到这话的永乐朝和建文朝的朱棣则是怒气值暴涨。 宠妾灭妻,这就是宠妾灭妻啊。 朱棣一生唯爱徐妙云一人,后宫没有什么嫔妃,他的子女几乎全都是徐妙云所出。 现在听到泰昌皇帝朱常洛的诉说,对这个子孙的悲惨童年有些同情。 对万历皇帝朱翊钧的观感就不太好了。 同样的感觉,弘治皇帝朱佑樘也是。 他也是自小失去了母亲,自己的父皇,成化皇帝朱见深又独宠万贵妃一人,弘治皇帝朱佑樘自小便被太监汪直藏在冷宫中,是一众宫女太监将他养大。 只是与弘治皇帝朱佑樘不同的是,朱佑樘登基后,权力基本还在皇帝手里,而朱常洛登基时,皇帝的权力大部分都已经到了内阁手中,而皇帝本人又没有多少心腹,宫内都是郑贵妃的人,朱常洛基本被内阁和后宫给架空了。 弘治皇帝朱佑樘在听到泰昌皇帝朱常洛的话时,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有些感同身受,不由转头看了一眼自己的父皇,成化皇帝朱见深,眼神充满着幽怨。 “咳咳,佑樘啊,此事,是父皇之过,父皇向你赔个不是。” 成化皇帝朱见深看着自己的儿子,心生愧疚,于是便诚恳的向弘治皇帝朱佑樘认了错。 亲爹向自己认错,这可把一向仁孝的弘治皇帝朱佑樘吓到了,他急忙说道。 “父皇,过去的事情就让他过去吧,儿子现在过得也很好,照儿也健健康康的,儿子很满足。” 弘治皇帝朱佑樘看了一眼旁边的儿子正德皇帝朱厚照,感叹道。 “嗯,以后咱们一家人都要好好的。” 成化皇帝朱见深松了一口气。 场上,泰昌皇帝朱常洛还在诉说着。 “这个皇帝,儿臣可以不当,您愿意给三弟,儿臣没意见,可是郑娘娘…郑娘娘她还是不放过儿臣,她想要儿臣的命啊。” “儿臣这么多年都活过来了,可当了皇帝后,连一个月都没活到,就那么没了,父皇,儿臣,儿臣心里苦啊…” 一旁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听到这里,沉默了。 他想起了自己,因为“二龙不想见”的问题,他也不跟自己的儿子朱载垕见面。 虽然嘉靖皇帝朱厚熜不喜欢这个儿子,可是一应的吃穿用度却没有克扣,相比之下,自己的这个玄孙,泰昌皇帝朱常洛过得就有些悲惨了啊。 “哼,朱翊钧这个兔崽子,朕一会儿非得教训一下他不可,明明小的时候还是那么可爱、听话的,怎么年龄大了却做出一些荒唐的事情来,也不知道是像谁,简直就是丢了朕的脸。” 嘉靖皇帝朱厚熜骂骂咧咧的说着。 朱由检的身体素质加强后,耳朵比较灵敏,听到自家高爷爷,嘉靖皇帝朱厚熜的话后,面色有些无奈。 一会儿高爷爷嘉靖皇帝朱厚熜要是知道了自己的孙子,万历皇帝朱翊钧登基后的所作所为,怕是得下死手打孙子啊。 纵观大明十六任皇帝,要说万历皇帝朱翊钧最像谁,只有你了啊,高爷爷。 这叫啥,用老朱家的话说就是,随根儿啊。 爷爷二十多年不上朝,那孙子有样学样,三十年不上朝,很合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