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签的话可以不要一次炸太多,炸好后再复炸一次,这样就能外皮又酥又脆,凉了也很香。” 大家都觉得店铺里放炉灶用蒸笼保温的方法可行。 下午,沈钰就又去买了几个和摆摊时用的一样的炉子,摆在店铺灶间前面,上面放好蒸锅和蒸笼。 炒好的菜用小碟子分装好,放在蒸笼里。 客人点哪种菜,就直接可以拿出来一份,保证端到桌边吃时,都是热乎乎的,而且还省了盛菜的工夫。 按着菜的份量,沈钰第二日一早收摊后,就去了瓷器店。 按照昨日试过的份量,准备买些小瓷碟回去。 此时的瓷器烧制已经很成熟,据说那些酒楼里用的都是银盘、琉璃碗、木托盘,瓷器是最低档的。 沈钰看着店主人递过来的各色小瓷碟,有的细腻如凝脂白玉,有的色青似雨后初晴,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 沈钰表面还努力维持淡定,心里却像个乡巴佬似的不断惊呼:“这是天青色吗,在现代时,据说存世不足百件,可这里却像地摊货似的堆得到处都是,一个才只要十文钱!” 因为沈钰要的数量多,要求也不高,店掌柜很大方的领着沈钰去库房里挑选。 库房里不单有成堆的常见碗碟,还有些异型盘。 有可以十来个拼成一朵花形状的攒盒盘,每个小盘分开就是一个花瓣的形状。 有各种小动物的果盘,最吸引沈钰的是一对鹅儿盘,形状是一只引颈高歌的大白鹅,鹅背处是掏空的椭圆形,可以盛汤盛菜盛水果。 形形色色的瓷器,让一直有着餐具收集癖好的沈钰看得两眼放光,爱不释手。 虽然没什么用处,可还是管不住自己的手,仔细挑拣一番后,买了一对又白又胖的大白鹅果盘回去。 到了下午,沈钰订的各式菜蔬,鱼、肉、鸡、鸭,香料、竹签等都送到了。 万事俱备,只待明日开张了。 沈钰环视四周,想着应该没什么疏漏了。 上了两天学堂,学习热情高涨的玉诚从店铺正门进来后却一脸困惑地道:“大姐,咱家的店铺为啥不挂招牌?” 一众大人你看我,我看你,全都愣住了。 是呀,每日忙着店铺里准备的事,居然把店铺外面挂的招牌给忘记了。 李氏有点慌神:“这可麻烦了,明日就要开张了,现在天都要黑了,就是去定制也来不及了,这可如何是好。” 店铺原来的招牌早就让胡婆子搬家时给摘掉拿走了。 这条街上的招牌有的是木制匾额,上面写店名,有的是用桐油灯笼,灯笼上写店名,用竹竿长长的一串,挑在门口。 这两样都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做好的。 沈钰一时间也犯了难,在店铺里东看西瞧,看有什么能临时凑合一下,用来做招牌的物事。 看到窗户上新糊的桐油谷皮纸,她突然想到以前满大街常见的立式海报灯箱。 家里糊窗户的大张桐油谷皮纸还剩下几张,又厚实又大张。 用木条做一个框架,糊上桐油谷皮纸,写上招牌,不就成了吗。 沈钰赶紧让周大郎去找几根做灶房隔间时余下的木条。 木条找来后,沈钰和周大郎一起动手,把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的木框,中间上下分别用短木条撑起来。 把做好的木框底部固定在一块厚实的木板上,把整张的桐油谷皮纸糊在木框上。 做好后,把木框立起来试了试,半人高的招牌在门口,十分醒目。 招牌固定弄好后,天都已经黑了,沈钰让周大郎先回家去,临走前沈钰和他约好了时间,明日起,就不用再寅时初就过来了,可以推迟半个时辰到寅时四刻再过来就可以了。 等到谷皮纸干得差不多,就能在上面写店招了。 沈钰看看墩墩和玉诚,笑着道:“墩墩写吧,就照着杨老伯写的那块招牌,改成沈记丰年食店,如何。” 墩墩连连点点,跃跃欲试,姜氏在旁笑嗔道:“这怎么能行,小孩子的字哪里能做招牌。” 沈钰笑着道:“这有什么不行的,账本都能帮我记得很好,一个招牌,几个字而已。” 姜氏怕墩墩写坏了,耽误了明日食店的开张。 玉桃和玉诚却已高高兴兴地去磨墨了。 李氏在旁笑道:“由着她们自己定就是,先用着,若不行的话,就改日再去定个招牌。” 姜氏见李氏也不阻止,只得一再嘱咐墩墩,先在纸上练习着写上几遍,有把握了再往招牌上写。 几人正说得热闹着,门口店铺里进来两个人,黑影里也看不清楚。 沈钰以为是客人看门开着就进来了,笑着迎上去道:“客人,食店还未开张,明日再来吧。” 旁边那人却“扑哧”笑了道:“恭喜沈姑娘,我们是来贺喜的。” 听声音,竟是七喜。 沈钰这才看清,来人是陆琅和七喜主仆两个,七喜手里抱着一盆结着一簇簇火红小豆子的花树。 姜氏和李氏赶紧迎上来行礼,陆琅笑着道:“七喜说明日你家食店就开张了,今晚无事,就过来看看,带了一盆富贵籽,贺你开店之喜。” 沈钰忙道谢接了过来,把店铺里七八支油烛灯台都点上,顿时原来只点着两支油烛有些昏暗的铺子里明亮一片。 陆琅看了看放在桌子上横放着的招牌好奇地道:“这是什么,这样大一个,做什么用的。” 沈钰看着一身士子打扮的陆琅突然笑道:“陆公子来的好巧,正好有件事情要麻烦你。” 说着,就把店铺里忘记定制招牌的事情说了一遍。 陆琅笑道:“不就是写几个字吗,这有何难?” 沈钰却摇摇头笑道:“招牌上的字我打算让墩墩写。” 陆琅一时有些窘,张了张嘴不知如何应答。 七喜在旁鸣不平道:“沈姑娘,我家少爷书法字画都得很好的, 你不让少爷写,让一个才上两天学堂的孩童写,这,这……” 姜氏也在旁劝道:“玉枝姑娘,还是让陆公子写吧,墩墩哪里能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