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弘治也曾疑惑为何自己总是缺钱。
但大明自明太祖建国已逾百年,不都是如此度过的吗?
今天太子拿出的百万两银票让弘治开始深入思考。
看着沉思的弘治,朱厚照觉得他的目的达成了。
空口白话谈论国策、税制对弘治无效。
弘治一句太子年幼,不懂国策,便将他打发了。
弘治面对那一百万两银票,不得不思索,朝廷为何收入微薄,困难重重,而他的太子一个月就能赚来百万两。
朱厚照不失时机地补充道:&ot;父皇,儿臣赚的这一百万两,一分税也没交。
&ot;
弘治听了,更是恼火,怎么,你还想在我面前炫耀?
但弘治聪明绝顶,转念一想,太子这样说必有深意,绝非只为惹他生气。
&ot;照儿的意思朕大致明白了,说说你的想法吧。
&ot;
&ot;父皇英明,一眼看穿了儿臣的小心思。
&ot;
&ot;少拍马屁,说正事。
&ot;
&ot;大明太贫穷了,再这样下去,迟早会出大乱子。
&ot;
&ot;照儿言重了,只是近期遭遇天灾人祸,国库一时周转不灵。
&ot;
&ot;父皇,儿臣直言,眼前的天灾人祸还算小,国库就已周转不灵,若将来更大规模的灾难来临,国库无银,必然动摇大明的根基。
&ot;
对于明朝的衰败,后人的解读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共识无可否认。
其败亡的直接诱因便是财政困境,自明朝建立以来,赋税几乎停滞不增,长达两个半世纪之久。
土地持续扩展,人口逐年增长,唯独税额纹丝不动,致使明朝中后期的财政压力日益加剧。
国库空虚,灾情频发却无力救济。
战事降临,军队的粮饷无处筹集。
灾民挨饿,暴动四起;兵士饥肠辘辘,亦生叛乱。
饥民与兵士的结合,酿成了大规模的国内动荡。
政府军力疲软,既无法抵御外敌,也无法平息内乱。
财政危机催生军事危机,军事危机又加重财政困局,如此恶循环,明朝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
弘治帝素以广纳谏言着称,即便太子的言论可能过于悲观,但明朝的财政问题确是积重难返。
朱元璋初创的税制存在诸多弊端,因其出身贫寒,故限制了税负,使得税率极低。
按老朱的设想,此税制应能使国家收支平衡。
但这仅限于理想状态,实际中朝廷还需应对各种突发开销,如军事行动、救灾、大型工程等,一旦这些出现,财政便难以维系。
&ot;照儿,你是在提商税的问题吧。
&ot;
弘治帝直指朱厚照的忧虑。
&ot;父皇也有此意?&ot;
朱厚照意识到低估了父皇的洞察力,自己能看透的问题,弘治岂会忽视。
&ot;照儿能有此虑,说明你心系国家,商税之事日后再说。
&ot;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