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军队数量的优势还不能直接变成战场上的主动权,那么国家的财政收入的巨大优势也许会更加直观一些吧。如今的大明与大清的建军制度都是一样的,属于义务兵役制。预备部队平时为民、战时为军;常备军根据各自组建的历史原因,所以所发的军饷数额并不相同。但是此时清军仅仅是依靠辽东、北直隶、山东三地供给的。明军则拥有巨额的海上贸易收入和陕、川、滇、贵、桂、粤、赣、浙、闽、湖广共十省的钱粮赋税。双方此时还正在争夺着的山西、河南、南直隶三地的税收就不要考虑了。因为那几个省份势力边界交错,又时常变化,得到税收基本靠谁抢在前面。可是真要就这几省来比较,大明也是有优势的。
连年的征战使得清军加重了各省的赋税,阿济格大军、济尔哈朗大军、孟乔芳和李国翰大军、多尔衮大军四个方面总兵力共608100人,其中有半数以上是骑兵。与元朝末年不同,清军在关内又没有什么草场可供清军的战马放牧。饲料几乎完全靠人工运输提供,而战马的食量岂是人的食量可比?这巨大的耗费仅仅以清军此时控制的疆域来供应,可以说是花钱如流水啊,粮草消耗更是如同流水。
朝廷会自掏腰包吗?就算清廷想自掏腰包,他们又真的有这么多的钱粮吗?到头来,还不是苦了百姓?若不是因为苛捐杂税这个导火索,西北数省当初怎么会大面积起义?如今的清军早已是声名狼藉,清廷承诺的永不加赋已经变成了一个笑话,可地方上的百姓却在流泪,甚至流血。清廷在有重兵弹压的地区还可以控制住局面,可是有明军出没的地区就不一样了。
这两年来,大清的经济每况愈下,百姓不堪重负,朝廷中的派系争斗也只是暂时平息了而已,这些因素都让多尔衮无法再耐心等待着将这场战争耗到最后了。他要尽快的在中原取得胜利,只有稳定住局势后将大量的骑兵部队调回草原去修整,才不会使国家的财政出现崩溃,才能暂时稳定住大清的经济局面。
多尔衮把用目标战场选择在了山西,在这个战场上,可以发挥清军的骑兵野战优势,这个战场他多尔衮还刚刚胜利过,虽然也是惨胜,但是姜镶的下场毕竟更惨。眼看着疆域慢慢的在一点一点的缩小,可明军却越来越强,多尔衮的信心和他的耐心一样都消失的很快。他需要一场有把握的胜利,而且这场胜利最好是可以一次吃掉明军的一支主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