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话,不能说得太明。 可即便不能说,也可以心领神会。</p>
因这故事影射了皇帝和襄王,人们更加感兴趣了。</p>
说书先生所在的茶肆,场场爆满,座无虚席。</p>
茶肆老板赚了个盆满钵满。</p>
其他茶肆见状,也纷纷让自家的说书先生前去模仿。</p>
不仅要模仿,还要升华。</p>
为了博人眼球,各大茶肆争先恐后,将这个故事编得越来越离谱。</p>
故事中的哥哥,自私自利,阴险狡诈,而弟弟却勤劳善良,光明磊落。</p>
在故事逐渐升级的同时,关于皇帝和襄王这对兄弟间的事,也成为了街头巷尾的趣谈。</p>
文忠侯的小儿子,也就是当今皇后的幼弟,是个喜欢混迹街头的纨绔。</p>
一日在茶肆里听了这个故事之后,便回家去讲给老父亲听。</p>
文忠侯毕竟是个老江湖了,敏感性很强,一听这故事就觉得不对。</p>
他一边嘱咐儿子,出去千万不要胡说八道,一边派人暗中查访这故事的源头。</p>
查来查去,查到了一间茶肆。</p>
据说,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最初就是从这间茶肆的说书先生嘴里传出去的。</p>
后面的模仿和加料,不过是其他茶肆抢生意的行为。</p>
文忠侯当即就派人把茶肆围了,打算抓捕说书先生。</p>
可抓来的人,却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说书先生。</p>
那个说书先生,在故事被人抄袭之后,就卷铺盖走人了。</p>
至于他去了哪,无人知晓。</p>
而文忠侯的小儿子,仗着有个当皇后的姐姐,口无遮拦惯了。</p>
他不听文忠侯的劝告,依旧和他的酒肉朋友们,大肆讨论皇家秘事。</p>
言谈之间,抖落了些皇帝陷害襄王的细节。</p>
这细节被有心人听去了,立刻用来大做文章,传的街头巷尾人尽皆知。</p>
京中本就有皇帝为逼襄王出征,抓了王妃做人质的传言,这些细节更是为传言提供了佐证。</p>
人们再联系到之前襄王被抄家流放,以及京中发生的一系列类似于“天罚”的事件,就能把真相猜个八九不离十。</p>
“襄王当时重兵在手,若想谋反,那还不是手到擒来,还哪有当今这位的逍遥日子。”</p>
“就是,当时襄王回京,只带了为数不多的亲信,大军都留在北境呢。真要想谋反,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不是自投罗网?”</p>
“我听文忠侯府那边传出来的消息,当时襄王战胜之后,是上头那位不许大军回京的。说是让他们再留一留,能对蛮族那边起个震慑的作用。”</p>
“那是自然,大军若回来,他还能顺利对襄王动手嘛。如此看来,上头那位果然是有预谋的,设好了圈套就等着襄王上钩呢。话说你这文忠侯府传出来的消息是真是假?”</p>
“文忠侯的小儿子有一次酒后和他朋友说的,那还有假?再说了,襄王回京之时,的确没有大军跟随,这点咱们老百姓都是看在眼里的。历朝历代,也没有这样的情况啊。”</p>
“岂止呢,据说原本应该给征北军的嘉赏也没给,反而还把征北军整编到边境军以及各城府衙的府兵中,让他们继续留在北境做苦役呢。”</p>
“我的天,这次南域平盗,上头那位还是调的征北军,而且还给改了名头,叫做平南军了。”</p>
“呵呵,欲盖弥彰呗,以为换个名,老百姓就不知道怎么回事了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