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点了点头,倭寇这个事情,他也是和朱元璋商讨过。</p>
这帮小矮子,三番两次地,来骚扰江浙一带渔民,着实可恶,而且行迹无比猥琐,经常是扫荡过一个村子就跑路,从来不恋战。</p>
但最后二人没能得出一个有效遏制措施。</p>
恰逢大明银行开办在即,倭寇一事,只能当做小问题,暂时放下。</p>
他估计那岛国也没有多少人口,对大明构不成威胁,届时若是还敢骚扰,安排边防驻守的军队,去处理一下就是了。</p>
现在又被任以虚单独提起,就让朱标有几分意外。</p>
在抗倭事宜上,此人思维竟然和自己有几分同步之处,着实难得。</p>
这一条朱标是听进去了,但也不足以让他亲自去和朱元璋进谏。</p>
也能侧面映衬出朱元璋的威严之高。</p>
太子尚且如此,其他官员就更加不敢当面顶撞了,除非是老寿星上吊,活腻歪了。</p>
“第三个弊端是科技落后。”</p>
任以虚对朱标的反应毫不意外,喝了一口杯中的白毫银针,悠悠道:“禁海令的实施,限制了我大明朝与外界的交流和接触,使得我大明朝在海洋技术和航海技术方面相对滞后。”</p>
“与此同时,其余国家,必定会不遗余力地,通过海上贸易和探索,不断积累和发展新的科技和知识,推动他们的经济发展......”</p>
标紧皱眉头,他开始意识到,禁海令的解除必要了。</p>
接二连三的弊端被爆出,也映衬了任以虚并不是信口雌黄,而是真的看透了这项措施,背后深层意义。</p>
就像洞穿了大明未来的国运。</p>
他越发地觉得此人深不可测了起来。</p>
“没想到一个禁海令,竟然存在影响力如此之深的三个弊端。”</p>
朱标一时心情五味杂陈。</p>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他第一次意识到了,父皇的思虑也不是全面的。</p>
任以虚的谋略之强,已经超越了他接触过的任何人。</p>
若是任由禁海令存续下去的话,未来说不定真会惹出什么乱子,但这些问题目前看不出来。</p>
解除禁海令,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如果不着急的话,还是应该处理好手头上的事情。</p>
就在朱标思索着准备婉拒任以虚的时候。</p>
“不,殿下,是四个。”</p>
哪知任以虚的下一句话再次震惊了朱标:“最后一个弊端则是文化封闭。”</p>
“禁海令限制了我大明朝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使得我大明朝未来的文化会走向,会变成相对封闭的状态。”</p>
“虽然我们大明朝,本身拥有丰富的文化和知识,但这种封闭态势,限制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p>
说罢,任以虚才悠悠品了两口茶,开始悠悠地放松起来。</p>
他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知晓禁海令弊端的人了。</p>
禁海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明朝与外界的交流和发展,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弊端。</p>
这也是明朝后期,逐渐衰落和被西方列强超越的原因之一。</p>
如果这个问题能在一开始就被根除,那么大明朝的国运,势必会延绵一大截。</p>
一步步发展壮大,逐鹿海外,未必不能成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