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众人放下酒杯,丁令德道:“几位不知从哪里来?因何要过河去啊?”</p>
孟学究道:“北边正在修铁路,我们到那里做工。离家久了,今日一起回家去。现在时间还早,在这里饮两杯酒,去去寒气。”</p>
丁令德点头:“原来如此。北边做工,不知好赚么?”</p>
孟学究道:“似我们这些壮年的人,做得了重活,一日有一百二十文。除此之外,那里还管着一日早晚两餐,还是好的。做几十日,能得几贯钱。”</p>
这里地广人稀,铁路修到了这里,除了修路的厢军,还要雇佣地方百姓做工。因为人少,所以给的工钱就高。哪怕开封城里,零工一日也就一百文左右,还不管饭。孟学究这些人一天一百二十文现钱,还管着两顿饭,已经是非常好的待遇了。</p>
自从火车站开工,数十里内的青壮年,几乎都挤到车站附近做工,孟学究等人也不例外。这样容易赚钱的日子,一生还不知道遇上几次,岂能够错过?</p>
说了几句闲话,丁令德道:“几位客官,你们就是夏天时从北边来的契丹百姓吗?”</p>
孟学究听了不由愣了一下,问道:“主人家为何这么说?”</p>
丁令德道:“听你们说话时,有些与我们宋人不一样。虽然口音相似,有些字词却是不同。”</p>
孟学究点了点头:“不错,我们是从契丹过来,不过一样都是汉人,不是什么契丹百姓。老丈,我们在大宋过日子,自然就是宋朝的百姓了。”</p>
丁令德连连点头:“说的是,你们现在宋境,自然就是宋人了。在宋朝的日子,不知与你们在契丹的时候,过得好了,还是不好?”</p>
孟学究道:“我们本就是穷苦人,没有什么积蓄。到了宋境,衙门又贷农具,又贷良种,现在自然是比以前好了很多。不说别的,几百户人家,都能吃饱肚子,以前哪里敢想!”</p>
韦信道:“是啊,衙门里贷来的粮食,人人都能够吃饱。而且这些赊贷又不要利息,来年还上就是了。又免了三年赋税,当然是比以前强了许多。”</p>
借钱不要利息,在这个年代是非常大的优惠。对于穷人来说,并没有余钱放贷,不要利息,相当于借的人亏了。而对于有钱的富人来说,放贷本变是要获利的,借钱就有风险。</p>
宋朝的官府,是广泛向百姓放贷的。不过,一般都是有特别条件,要有抵押。青苗贷特别,是因为抵押的是田里的青苗,风险较大。而且就是青苗贷,同样是有利息的,而且不低。雄州给南逃来的百姓不要利息的借贷,本就是一种优惠措施。</p>
几个人聊着闲话,说着现在这些南逃的百姓的境况。丁令德一一听在耳里,心中盘算,这些信息要怎么整合,让契丹人视他们为眼中钉。此事的目的,就是要让契丹人冬天进攻这些人,而不要跑到其他地方去。怎么让契丹人恨他们?自然是他们过得越是舒适,契丹人越恨。</p>
第182章 细作</p>
涿州城里,时一鸣跟着几个差人,站在衙门口左顾右盼。看看已近中午,道:“几位哥哥,既然知州如此忙碌,一时间也不能见我们,不如到那边喝盏茶。这里寒风吹着,着实是不好受。”</p>
一个吏人道:“也好。只是我们出门不曾带钱,烦请你帮着我们付茶钱。”</p>
时一鸣心中叫苦,不过看几个人看着自己,只好咬着牙道:“几个茶钱,哪里敢要哥哥们的?”</p>
吏人听了大喜,与时一鸣一起,到了衙门旁边的一个茶馆里。寻副座头坐下,要了几盏茶,几个吏人又叫了几样果子,边喝边吃。</p>
看着几个吏人吃的香,时一鸣暗骂自己多事。这些吏人,平时吃东家喝西家都习惯了的,自己怎么敢请他们喝茶?这许多人连吃带喝的,岂不是要几百文钱?</p>
几个人喝着茶,说些闲话。就听旁边的茶客道:“我最近听南边的人说,宋朝修了什么铁路,要到雄州了。那里修路正要人,百姓都去做短工,一天有一百多文钱呢。”</p>
另一个人道:“一百多文钱,虽然不少,但也不特别多。做上一个月,也不过两三贯钱。”</p>
“你不知道,在铁路上做活,不但给钱,他们还管早晚两餐呢。一天一百多文,可是全都装进了口袋里!你算一算,一个月下来,不就有三贯足够入账?听说这路,要修几个月呢!”</p>
宋朝大城市里的零工,一日好的百文,但不管饭。如果管饭的话,一天只有五六十文。这是宋朝官府雇人的价钱,抬高了市面零工价格。契丹这里要差上许多,一天只有六七十文,若是管饭的话,就只有二三十文了。听到铁路做工的价钱,众人都羡慕。而且这可不是短工,要做几个月的。</p>
时一鸣道:“宋人衙门真是有钱!我也听说了,在铁路做工的人,青壮都有一百二三十文,还管早晚两餐。他们吃得可好,餐餐不只是米只到饱,还有菜呢!听人说,那些做重活的,每隔三天,还有一块肉吃!修一条路,当雇人就不知道要花多少钱了!”</p>
旁边的吏人道:“宋人衙门痴吗!在地方修路,只要差人就好,给什么钱!”</p>
时一鸣道:“官人,今年地方遭了灾,哪里还能差人?再者说了,听说宋人修的铁路,都是朝廷拨钱下来,不用地方出钱。地方不出钱,当然就不能差人了!”</p>
几个吏人一起笑着摇头:“衙门管地方,但有活计当然差人!处处用钱,衙门哪来的钱?宋人只是痴,衙门手里钱多,给这些做活计的人。”</p>
时一鸣见说不到一起去,也懒得理他们。最近这些日子,随着铁路从保州向雄州修,契丹境内突然多了许多宋人的消息。还不只是修铁路的,还有夏天南逃的百姓的消息,突然也多起来。就连涿州城,也时常有人议论,那些南逃的人,宋朝衙门给了多少借贷,现在日子过得多么舒服。就连时一鸣,心中也时常懊悔,当时自己也跟着那些人逃过河去就好了。</p>
这消息传得太广,就连涿州知州杨绩也听了风声,心中愤恨。特意命从治下靠近边境的新城县找几个人来,要派到宋境去刺探消息。时一鸣便就是这样被选中的,叫到州衙,面见知州。</p>
这些消息,当然是丁令德精心散布出来。他是做这一行的人,在渡口开了店,了解了周围的情形之后,又了打听了涿州知州杨绩的性情。两者结合在一起,有针对性的制作消息,让人传播。这种事情是需要诀窍的,什么消息吸引人,什么样的人适合传播,通过什么途径,都大有讲究。</p>
酒店本就是消息汇聚的地方,丁令德有意引导,再秘密命雄州衙门的人和张岊军中的人,向四面散播。甚至还有人,专门到河对岸的契丹,针对性的散播消息。</p>
本来这种事情,南逃的那些百姓日子过得再好,也不可能传到涿州。不长的时间,以这个年代消息扩散的速度,又不是重要事情,怎么可能传到杨绩的耳朵里?但丁令德就是能做到,这是他的本事。</p>
饮了一会茶,一个吏人匆匆进来,对时一鸣等人道:“知州现在闲了,你们速速进去!”</p>
时一鸣会了茶钱,跟在几个吏人的身后,进了涿州州衙。到了官厅,吏人到一个官人面前,说了时一鸣的来历。那官人命吏人退去,对时一鸣道:“你随我来。”</p>
随着官人进了官厅,就见一个官员从在上面。那官人拱手道:“禀报知州,归义县来的小民时一鸣奉命前来。此人交游广阔,多知道乡间消息,而且心向朝廷,可以重用!”</p>
杨绩看了看时一鸣,道:“好,让他上前。”</p>
时一鸣上前,对杨绩行礼道:“小民时一鸣,见过知州相公。”</p>
杨绩道:“站起来说话。”</p>
时一鸣站起来,杨绩才道:“归义县说你多曾向衙门报告消息,而且时常过河,可是真的?”</p>
时一鸣拱手:“小的心向朝廷,有了消息,当然报告官府。再者,小的家在拒马河边,倒是时常过河去。那里离河不远有草市,可以买些杂物。”</p>
杨绩点了点头:“听说,夏天逃到宋境的那些人,所在地方,也是你报告官府的?”</p>
时一鸣道:“回相公,小的也是偶然听说,觉得此消息对朝廷甚是重要,便禀报本县。”</p>
“好,好,你做得极好!”杨绩站起身,走到堂下来。“你报的这个消息,对朝廷极有用处。不过只有方位,不知道到底该怎么走,太粗略了一些。”</p>
时一鸣忙道:“相公,小的只是一介草民,只能探听到这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