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齐卧沙只是党项的中级小军官,前日咩布带大军出城后,才临时被派来守城门。见宋军的统军主帅对自己如此客气,急忙道谢。</p>
请了茶,韩琦道:“将军,不知城中现在还有多少守军?”</p>
穆齐卧沙道:“前日咩布太尉带了大军出城,城中只是剩了些散乱兵卒,当有四五千人。这些人多是大族兵丁,守城门的,只有两千多人。”</p>
韩琦看了看刘几,道:“原来如此。只听人说咩布太尉带大军出城,一直不知城中剩多少兵马,我们正在发愁呢。有将军献了城门,兴庆府今日就算归属朝廷了。”</p>
穆齐卧沙点头:“城中数千兵丁,如何是大军对手?太尉还是快派大军入城,不要让城中的王公贵族跑了。其余三门未下,这些人都有族中兵丁,跑了可是难以捕获。”</p>
韩琦道:“不急。等到守住了南城门,大军再入城不迟。城中的人纵然要跑,又能跑到哪里?现在除了贺兰山中,党项只剩下横山,他们无路可去。”</p>
穆齐卧沙只是献城门搏个富贵,对于这些军国大事,没有兴趣知道。</p>
了解了城中情况,韩琦让穆齐卧沙下去休息,对刘几道:“如此说来,城中果然已经没有大军。等到占住南城门,立即派大军入城。拿了党项的王公大臣,其余未下的地方,也就好打了。”</p>
刘几道:“贺兰山守军将领的家眷,多在城中。占了兴庆府,说不定他们也能不战而降。”</p>
韩琦连连点头:“正是如此。咩布那里有谅祚,如果他能归顺朝廷,我们拿了谅祚,其余党项军兵想来不会死守。灭党项一战,没想到如此结束。打了四个多月,到了最后却是这样,仿如做梦一般。”</p>
刘几道:“委实如此。这一场仗,一直没有大战。本来想着,到了后面总会越来越难,却没想到是越来越容易。咩布太尉带了大军出城,这兴庆府就像送给了我们一样。不知占了兴庆府后,他会不会带大军投降。咩布所部近十万人,如果不降,可是麻烦。”</p>
韩琦笑道:“兴庆府一下,咩布不降,又能到哪里去?不说野战我们不怕他,就是不打,他近十万人没有粮草,也无法坚持。带兵出城,不过是在兴庆府里依托坚城,手下人不愿降罢了。”</p>
说完,两人一起出了帅帐。此时太阳初升,万道金光从贺兰山洒下来,一轮红日趴在山顶。兴庆府沐浴在金光里,巍然耸立,高大威严。宋军已经占住了南城门,大军正在入城。</p>
韩琦伸了个懒腰,口中说道:“真是个好日子。数月辛苦,终于有了今日。”</p>
想起十年前,自己在西北带军,与党项连番大战,连战连败,心中不由感慨万千。党项军队其实还是以前的军队,自己也还是自己,但手下的兵却不是当年的兵了。当年与党项作战,一两千人的小规模战斗,其实赢了不少。但只要一两万人以上的主力会战,几乎每次必败。而且是丧军辱将,管军以上的大将就被党项或杀或俘了数位之多,想起来真是让人唏嘘不已。</p>
刘几手按腰刀,看着兴庆府南城门,神情严肃。自己随着杜中宵在随州练兵数年,在唐龙镇立了大功,成了一路主帅。但后来河曲路的几次大战,却都与自己没有关系。这一次攻灭了党项,占兴庆府,算是弥补了前几年的心愿吧。当年随州练兵的几位主将,都已经成了独当一面的人物。</p>
向强站在南城门的城楼上,看着城外连绵的军营,意气风发。没想到自己有这么一天,第一个踏进了党项的都城。虽然只是来接收而已,却是大功。今后不管什么时候跟人提起来,都是了不得的大事。</p>
身后的兴庆府,已经乱成了一团。有的人家紧急收拾了,准备逃走。还有的不屑之徒,成群结队到处闹事,正是最乱的时候。</p>
第88章 何去何从</p>
散了朝,杜中宵随着众大臣一起,出了垂拱殿,穿过皇城,向御史台去。一出皇城掖门,就见到报捷的士卒急驰而来,众人纷纷躲避。想来路上问的人多,士卒一边急驰,口中一边高呼:“大捷!韩太尉帅兵占领兴庆府,抓拿党项王公大臣国相没藏讹庞等,党项亡了!”</p>
众臣听了,不由目瞪口呆,看着那士卒驰进皇城去了。</p>
与杜中宵走在一起的群牧副使韩绛道:“适才士卒报的,是不是党项已经亡了?”</p>
杜中宵点头:“不错。韩太尉进占兴庆府,王公大臣一网成擒,党项可不是亡了吗。只是没说有没有抓住夏国主谅祚,想来还有故事。”</p>
韩绛道:“昨天狄太尉还来奏章,说灵州守得异常顽强,还要些日子才能攻破,怎么今天就说占了兴庆府呢?韩太尉占了静州,说是回河曲路的,怎么就到兴庆府去了?”</p>
杜中宵道:“想来是党项国内出了什么事故,有人投降朝廷也说不定。仗打到现在,党项已是油尽灯枯之势,降了也没什么。韩太尉在黄河西岸,党项一降,可不是他带军入兴庆府。”</p>
韩绛点了点头,一时间觉得难以相信。十几年前,党项反叛,曾让整个朝廷无可奈何,那时是何等威势?怎么到了现在,如此轻轻松松就灭了呢?</p>
一时间,众多朝臣在皇城门前,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议论着刚才的事情。从兴庆府到开封府,奏报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到,许多人恨不得到几千里外,看看那里到底发生什么。</p>
杜中宵没有那么大的好奇心,与韩绛聊了几句,便回了御史台。进了官厅,对主簿叶项道:“适才散朝的时候,见到前线报捷的人,说是韩太尉带兵进占兴庆府,党项已经亡了。一会捷报送到御史台,你立即送到我这里。这是朝廷大事,不可耽搁。”</p>
叶项拱手称是。收受文件这些杂事,都是归在主簿管下。</p>
到案后坐下,杜中宵看了些案牍,坐在那里想心事。此次进攻党项,兵分两路,以狄青的三十万大军为主,韩琦与赵滋为辅,实际代表了朝廷态度。狄青所带的,是原来的旧禁军改制而来,主要是换装了枪炮,训练了士卒,军中的格局没有大变。以他们为主力,说明皇帝和军方倾向于如此。</p>
虽然杜中宵在河曲路立下了巨大的军功,显示了新式军队的实力,但在旧的将领眼里,一直不怎么认可军制的改变。禁军现在的格局,是从五代时期变来,带着浓郁的旧时代风格。而鉴于五代时期骄兵悍将的教训,宋军做了一些改变。</p>
五代时期,军队是时代的主角,其余朝政都是围绕着军队来的。入宋以后,军队被与朝政隔离,制度也做了相应的变更。一些军职,比如州级的掌书记、推官、判官等等,成了地方官职,剥离了军队主官兼军政的权力。相应的,军队只剩下了作战的功能,其余职能几乎全部消失了。</p>
最典型的如三衙,每司置吏三十九人,掌管天下兵马。这一百多属吏,管理天下禁军事务,实际每日里仅仅是传递文书,已经忙不过来。真正的军队管理,其实没有。下面的禁军各部,只设统兵官,一切事务都由统兵官负责。他们往往辟置子弟亲信,管理军中事务,称为机宜、机要。</p>
军队首先是政治机构,其次是暴力机构。宋朝恰恰是把军队的政治性完全剥离了,军队完全成为暴力机构,所谓天子之爪牙。政治性剥离,军队的组织非常成问题,指挥系统更是一塌糊涂。</p>
杜中宵的军改,说到底是在军队中重建政治组织。军队的管理与建设,依靠制度,而不再依靠各级统兵官。与此对应,统兵官的权力被极大限制,仅仅成为整个组织结构中的一员。</p>
河曲路之战后,全军整训。现在看来,皇帝和军队并没有接受杜中宵改革军队的想法,而只是对原来的禁军进行有限的调整。最主要的,是刀枪换成枪炮,军队的总体格局没变。</p>
现在想来,最重的原因应该还是在皇帝身上。赵祯虽然想军队强大,但更在意军权到底掌握在谁的手里。显然在他的眼里,军权应该掌握在皇帝的手里。而控制军权的方法,赵祯选择了旧的制度。</p>
作为枢密使,没有皇帝支持,狄青怎么可能把全军整训变成这个样子?在杜中宵眼里,整训后的禁军与自己的河曲路大军,几乎没有相同的地方。</p>
叹了口气,杜中宵站起身,在官厅里慢慢踱步。韩琦进占兴庆府,最尴尬的就是狄青。本来他带的军队最多,路线最短,是进攻党项的主力。结果最后党项灭了,还没有攻下灵州。面对这个结果,朝臣会怎么看?韩琦带着河曲路旧将赵滋,远奔三千里,还抢在前头占领党项都城。党项灭了,军队到底应该怎么改的争论,只怕就要开始了。</p>
这场改革,自己要扮演一个什么角色,是个尴尬的问题。营田厢军是自己一手带起来,所有官员自己选出来,带着鲜明的个人色彩,从而受到猜忌。接下来的改革,到底要不要怎己参与,杜中宵可是拿不准。即使要自己参与,以什么样的形式,参与到哪个地步,心里一点底都没有。</p>
自己不参与,看现在狄青所部的样子,实在问题大得很。自己参与,又该怎么做呢?</p>
朝中大事,应该报两府的同时,文书要送御史台。等不了多久,叶项进来,把韩琦的报捷文书抄送了过来,交给杜中宵,告辞出去。</p>
杜中宵坐回案后,看报捷文书。原来是党项内部发生纷争,先是李守贵杀太后和宝保吃多已,接着没藏讹庞乘机要剪除李守贵。掌兵的咩布太尉则抢了谅祚,带兵出城,把兴庆府留给了韩琦。韩琦带兵入城后,已经与咩布太尉取了得联系,他答应带兵投降。</p>
把文书放下,杜中宵轻轻出了一口气。既然咩布太尉答应投降,党项战争就已经结束了。只要抓了谅祚,其余的党项将领还打什么。虽然这九年多来,谅祚一直都是没藏讹庞的傀儡,但他是元昊的血肉之亲,其余党项将领还是认他这个国主的。</p>
韩琦的运气很好,恰好在兴庆府的静州附近,恰好咩布决定投降,这功劳就是拱手送来的。取了兴庆府后,剩下的灵州和横山都不重要了,只是什么时候收复而已。</p>
党项灭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杜中宵不知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