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都彭坐下,道:“是啊,乡下赚钱谈何容易!说是乡下好赚钱的,无非是跟在城里做工比,跟老板比那是万万比不上的。而且这铺子,关键是日日有进账,是活钱哪!”</p>
王普连连点头:“正是这个道理,铺子赚的是活钱,每日里都有进账。主管,以后你安心在我店里做活,工钱必然不会负你。家里的那点营生,就交给家里人好了。”</p>
梁都彭点头。他父母还年轻,家里的活做得了,自己在外面多赚些钱,也是应该的。妻子住在胜州城里,夫妻两个租了个小院,日子过得有滋有味。</p>
喝了会茶,王普道:“你可听说,这里官府要办学校了?”</p>
梁都彭道:“听人说起过。没什么稀奇,以前在随州的时候,营田务便就办过学校。都是乡里十岁以下的孩子,集合起来,请两个先生教一教。教一门识字,都是极浅显的文字,学会了也当不得大事。再一门书算,也并不难,学会算账。在随州时是教三年,其余不管,也不知这里教几年。”</p>
王普道:“想来是跟随州时一样,无非是教三年而已。这是个机会,比自己私塾先生,不知省了多少钱。我想着,家里两个孩子,虽然大的已经十一岁,还是让他们进学校里学一学。”</p>
梁都彭道:“似员外家里,倒是应该。学会识字,学会书算,还多些见识,以后有好处。”</p>
王普连连点头:“就是这个道理。我自小没有上过学,后来做了首领,才跟着别人学识字,多少能看两本书。自己的孩子,一直想找个先生来教,哪里能找得到?以前任泽在我族里,曾经教过几天,两个孩子当时太小,也没学到多少。如果学校里教三年,能够认识些字,日常再买几本书看,想来会好很多。”</p>
对面商场里卖的不少小人书,王普自己买了几册,闲时经常看。那些书文字意思浅显,不是骈四骊六之类,学校学过就能看。等到再大一些,帮着自己做事,识字书算的本事就拉不下了。</p>
随着日子慢慢稳定下来,后代的教育就是大事。随着这里生意稳定,王普本来想的,就是把儿子带过来,再找个先生。胜州识字的人不少,大多如梁都彭这般,是以前营田厢军教出来的。这种人,请回家里做私塾明显不合适。既然读私塾,当然就要读各种经典,将来考进士的。但是官府开学校,进去里面交钱不多,那就是另一回事了。</p>
对于王普来说,也不敢奢望儿子中进士,那种事情现在连想法都不会有。只要能够识字,守住自己创下的产业,就是极好了。</p>
听梁都彭说着随州时开办学校的事情,王普越听越是心动。原来那里还有别的学校,大子之后可以去考,许多都有了一世的饭碗。哪里像河曲路这里,一切都是新开始,谁知道将会是什么样子呢。</p>
梁都彭喝着茶,道:“我浑家也有身孕了,想着等孩子大了,是要进学校。不足十岁的年纪,做不了什么活,闲着能干什么?进了学校,学上个三年,能识几个字,一辈子受用。”</p>
王普连连点头:“主管说的不错。便似我一样,若不是做首领的时候认了字,就是有机会,又哪里能开这店起来?开店不识字,买东西便有许多不便,更不要说平时的时候。”</p>
梁都彭道:“是啊,人在世上不识字,有许多不便。乡下倒还好一些,特别是在城里,连个榜文都看不懂,这如何处?不是考进士,认字多了也没多少用,一个大字不识更加不好。”</p>
王普对此深有同感。这个年代,市面上的书还很少,一个人识字,也没有几本书看。不过一个字不认识,连个书契都写不出来,就更加麻烦。</p>
此时书铺重要,而且是半官方的性质,就跟识字率不高有关系。百姓大多不识字,官府又时时要求文书证据,可不就需要书铺了么。没有官方的认可,得不到百姓的信任,这种生意也是难做。</p>
杜中宵帅府,陈希亮拿着公文,对杜中宵道:“节帅,开办这么多学校,哪里有教书先生?”</p>
杜中宵道:“去年军中除役,许多人并没有回乡,在河曲路落脚。那些军中除役的人,大多都可以做教书先生。不过是寻常村学,教人识字书算,都是极简单,并不多么费人力。”</p>
陈希亮有些犹豫:“军中自己办的识字班,就极是简陋,这里学出来的人可以做先生?”</p>
杜中宵道:“教些乡野儿童,又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只要措置得当,只要认字,会做书算,就能教得了他们。最关键的,是官府要组织考试,要及时发下粮饷去。”</p>
陈希亮道:“教这样的内容,考试倒不难于组织。不过一旦考试,就必然有人学的好,有人学的不好。考的好的该如何?考的不好的又该如何?有奖惩,此事才能办好。”</p>
杜中宵想了想道:“此事我倒没有深思。本来想的,就是给百姓办件好事,让他们自小有个学习的地方。学的好的,将来要做什么,倒是没有细想。要不然这样,就以官府的公吏和羊毛工厂的工人,让考的好的人再学上几年,到这里面做事如何?”</p>
陈希亮摇了摇头:“如此做,也有许多难处。羊毛工厂自己生产,招人该是他们的事,官府插手就容易生事,让管理者无所适从。衙门的公吏,本来要的是身家清白,在本地有产业,不过这不是大事。只是考的好的人,适不适合可就难说。”</p>
杜中宵道:“那就让他们自由选择好了。考的好的人,可以进衙门,再建一学校而已。至于有的善辞赋,则可以入州学,将来科举。羊毛工厂可以让他们考试选人,怎么选官府就不管了。”</p>
第138章 查粮</p>
出了官衙,杜中宵对富弼道:“前线打仗,最重要的是粮草。赵滋想在铁路修到居延后,就带军入西域,胜州必须储备足够的粮草,铁路一通,及时运到那里。今日帅府组织人力,对下属的各仓库进行检查。我们去看一看,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就及时说,让人去查。”</p>
富弼道:“此事一直由李复圭掌管,我们去查,是不是该让李复圭带队?”</p>
杜中宵摇头:“查的就是他管下的事情,怎么能让他带队?他只管安排好看管粮库的人,等着去查的人到就可以。副使,河曲路这里,到现在还没有正式生产,靠的是铁路运来的粮生活。虽然民用粮与军粮分开,但下面做事的人,为了蝇头小利,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查时一定要细心!”</p>
富弼称是,与杜中宵一起,带了随从,向附近河曲路的粮库而去。</p>
河曲路的粮库,军粮是在城内,分成几个大型仓库,由李复圭统一调度。在外驻扎的军队,统一由城中仓库调粮出去,配合一部分的现钱采买。由于百姓稀少,是以调拨为主,采买不多。民间粮库则在火车站附近,由州衙掌管,统一向外发卖。民户已经分到了各地,现在官府不发实禄,只发现钞,衙门的公吏们也要买粮。杜中宵等少许官员,则由官府食堂负责。</p>
首先查的是军粮,一旦查完立即封存,直到民粮查完之后再重新开启。在此之前,各军要先备下需要的军粮,不许在查完之前开库。搞得这么复杂,就是清查完后,要为赵滋所部备粮。</p>
河曲路的大军,粮草和后勤物资由朝廷统一供应,本地储存不多。一旦出现了亏空,会非常麻烦。</p>
查军粮由田京负责,他抽调了得力公人,早就等在粮库门口。见到杜中宵和富弼一起到来,急忙上前唱诺,道:“下官与一应公人,见过两位经略!”</p>
杜中宵点了点头,看了看准备整齐的公人们,点头道:“好,那便开始!此事紧要,不得出现任何失误!哪一个做的事出了岔子,帅府的板子先打到他身上!”</p>
众人一起轰然应诺。</p>
杜中宵对另一边的李复圭道:“开仓门!”</p>
李复圭领令,命掌管此处仓库的公人打开仓库大门,分立左右。一切帐册,交到田京带的来检查的公人手中,与他们一起进仓。</p>
几只在仓里专门抓老鼠的猫,懒洋洋地趴在阳光里,看着这些忙碌的官员公人。</p>
杜中宵看了一眼那些猫,低声道:“看起来懒懒的样子,也不知道有没有用。”</p>
说完,与富弼一起,随着查帐的公人一起,进了粮仓。</p>
仓中粮食山积,按照杜中宵曾经的要求,分门别类,摆成一垛一垛。按照运来的时间分别堆积,按照先入先出的原则,分别出库。粮仓有两个大门,一个门进,一个门出。里面划分区域,到了地方,两个大门交换,原来出的门进,原来进的门出。</p>
杜中宵对富弼道:“仓里的粮,陈粮和新粮价钱相差不小,怕的是有人用陈粮代新粮。不过河曲路打下来不足一年,都是新粮,管的公吏没有替换的必要。现在查的,是有没有缺少。”</p>
富弼点了点头:“下面管事的小吏最是可恶,眼里只认得钱,其他一概不管。以前在地方,为了这些小事,不知发生了多少事情。军粮众多,他们很难不下手。不过节帅管得严,这里的公人,都算是现役军人,事情应该少不少。”</p>
杜中宵道:“这种事情,只是看人,全用军人,只是出了事好追查罢了。不出事情当然最好,一旦有事,整个管仓库的一个都跑不掉!”</p>
仓库里的粮食都是用麻袋包裹,一石为一包,百石为一堆,前面立有一块小牌子。牌子上写明是从哪里进来,什么时候进来,是不是当年新粮。库里面放的,多是从京东路来的粟,牌子上写的分明。</p>
此时的军粮,一般是一人每日里二升到三升,河曲路定的是两升。两升不是少,因为还有其余的油脂和肉菜之类,伙食比以前的宋军为优。胜州这里管的是约六万余人的军队,以一人一月六石算,仓里储存一月之粮,几个粮仓加起来,一共是大约三万六千石粮食。这是最大的粮仓,存了约有五千余石。</p>
走在仓库里,看过道非常宽敞,摆放整齐,富弼道:“李复圭管后勤物资甚是仔细,这里面整整齐齐,没有错乱。有的仓库里,摆放杂乱无章,根本查也无从查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