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茂已经过了学习阶段,成了铁监的正式员工,同样分了住处。聂盛此次来,就住在他这里。</p>
饮了杯酒,聂盛道:“我看了铁监制的铁器,用的都是上好钢材,不是地方土产铁器能比。铁监定的价钱又不高,回去必然好卖。惟一不好的,是铁监规矩太多,上手却不容易。我学了一些,时间短了只能粗知皮毛。三弟在这里学得好,等到过些日子,家里派了人来,你照顾一番,顺便教教他们。”</p>
聂茂并不知道铁监的销售政策,哥哥来了这些日子,也没有具体问过。听了这话,问道:“我们家是代卖铁器,无非是这边进货,那边卖货收钱,赚了钱与铁监均分,有什么好学的?”</p>
聂盛道:“哪里是这样容易。第一记账的法子就与从前不同,格外仔细,不学还行?听说铁监三个月一次,会有人去查账,平时还偶有暗访。做得不好,这生意就不成了。还有,铁监卖出去的铁器,地方必须有人会修。每个地方都要派人来,到这里学了,回去修理。一般的小毛病,要求县里能修,大一点的则到州里。州县修不了的,则送到铁监来。到铁监,可就要另外收钱了。你想一想,为了多赚些钱,家里找来的铁匠当然学得越全越好,什么都自己修了,这钱就自己赚了。”</p>
童安路笑道:“这却没有听说,卖出去货物还管修的。如此一来,谁还爱惜货物?”</p>
聂盛道:“不是修什么都不要钱。铁监发的有册子,什么样的是货物不行,要修要换,什么样的毛病与货物无关,修换要钱。我们只是照着册子做事。”</p>
童安路和聂盛听了都好奇,从来没有听过这样做生意的,一边喝酒,一边问东问西。</p>
这个时代也有售后服务,不过都是在开封府这种大城市,而且数量不多。杜中宵给铁监制定了详细的售后服务制度,并没有抢占市场的意思,铁监根本就没有竞争对手。最主要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建立品牌,巩固市场,再一个,也是给时代树个标杆,推动社会进步。</p>
官营铁监,技术和管理远远领先于时代,只想着赚钱就自己都觉得太过了于低级。更应该做的,是从方方面面,推动社会的进步。这些细节,才是别人难以模仿的地方。</p>
铁监的生产规模已经非常庞大,市场却还没有培育出来,最好卖的,还是各种小铁器。趁着冬天农闲的时节,杜中宵利用自己转运判官的职权,行文州县,在京西路大规模招商。铁监生产的农具以钢制为主,价钱与铁制的基本一样,此时根本没有竞争对手。用后世的话说,就是对本路钢铁行业降维打击。除了常见的农具,还有如压水井、煤球炉等新制器具。以及刀、剪、镊子、针等日常用具。</p>
一户农家,如果把常用的农具,如犁、锄、镰刀、铁锨、镢头、耙等配齐,也要二三十贯,市场并不小。这些农具中除了犁部分零件必须使用耐磨的铸铁外,铁监生产的农具全部为钢制,耐久好用。钢制器具一眼就能分辨,不用怕农人不识货。</p>
这样一家店铺,仅是备货就需要大笔资金。但铁监的销售网络,刻意与行会脱钩,保持自主性,主要以小商人为主。所以采取合股的形式,铁监用第一批货入股,与经销户一起分享利润。</p>
聂家是河南府牵头的,并不只有他一家。他家又不是什么大商人,第一批货同等的本金,也是拿不出来的。聂茂在铁监做事,起了很多大作用。许多参会的人家,对铁监根本没有概念,里面有个人,时时可以询问指点,可以少走许多弯路。</p>
铁监五十万贯本钱,已经花了二十多万贯,还有近三十万贯存在那里。现在卖钢铁的货款,基本能够维持运转,但扩张不易。建立起市场来,销售量上去,才能有利润。</p>
吃饮喝足,看看天色不早,聂盛站起身道:“今日我便不住在这里了,要到客栈去,跟其他几家会合。他们在这里住了半个月,该看的看了,该学的也学了,都急着回家,赶紧开起铺子。一到春天,农具必然好卖,着实一天都耽搁不得。这生意做起来,我会常来看你。”</p>
第96章 货物有别</p>
姚富使劲掰着一把镰刀,口中道:“这样好钢,拿手打制镰刀,我活了几十年,还没有见过!这样的镰刀,运回去卖不出三贯钱,我名字倒过来写!铁监这里只要八百文一把,哪有这好生意!”</p>
聂盛道:“铁监是产铁的地方,跟别的地方怎么一样?我们那里离着铁监近,不敢卖两贯,只要一贯五百文,就知足了。卖得贵了,人家就到这里来买了。”</p>
姚富道:“你以前不做铁器生意,不明白这个道理。这种镰刀,一把能用好多年,价钱贵一些也有人买。你不见乡间用那些生铁铸的镰刀割麦,一季用完,就崩许多口子。”</p>
聂盛自小住在洛阳城里,还真没见过乡下割麦的镰刀,菜刀倒是见得多了。虽然软一些,也没见谁家的菜刀是生铁铸的,难道镰刀就用生铁?</p>
这个年代钢还是很少用的,熟铁也不便宜,大量生产的农具以生铁为主。不过镰刀这种,多是生铁铸造之后经过退火,成为可锻铸铁之后再经过打制。比生铁强了很多,但与钢相比就差得远了。</p>
中原在汉朝的时候,就掌握了铸铁退火脱碳技术,与炒钢一起,极大地扩展了钢铁使用范围。甚至偶然情况下,还会出现球墨铸铁,是铸件中的上品。不过不管怎么处理,都无法与钢相比。</p>
铁监生产的钢,现在含碳量并不稳定,大多含碳量不高,淬火效果不理想。生产的农具,还是以钢制生铁淋口为主。生铁质硬,而且耐磨损,磨利之后非常好用。磨损之后,可以磨利,必要时淬火。由于淋口时提高了刃部含碳量,淬火效果强了许多。磨损得厉害了,可以重新淋口。</p>
对于铁监来说,高含碳量的好钢也是难得,基本全部用来制造工具,如机床的刀具。再加上为了工艺统一,并不使用包钢技术,而是统一用生铁淋口。对使用者吸引力最大的,并不是刃部坚硬锋利,而是本体强度高,韧性好,轻便且经久耐用。卖出来的农具,基本如此。</p>
当然,有一些钢炉性能稳定,可以生产出材质比较均一的好钢材。那些大多制成钢条,送到京城去了,用作打制军器,不可能流到民间。</p>
铁监现在的生产模式,其实钢比铁的成本高不了多少,最大的差别是生产中的损耗。现在主要的问题,是不能保证生产稳定,产出材质均一的好钢。单纯含碳量的不同,如果生产手段有后世的水平,各种钢其实价格相差不多。后世中国成了钢铁大国,除了特种钢材,一般机械用钢不同牌号其实价格相差微乎其微。不过精确控制含碳量,技术难度极高,杜中宵根本连原理都想不出来,那是漫长的历史进程。现在的技术水平,高碳钢和低碳钢的价格天差地远,中间质量不稳定的中碳钢,好的造军器,差的才民用。</p>
摸着镰刀上“柏亭监制”四个字,姚富道:“好东西啊!可惜,现在却只在京西路卖这种好物,我们两淮想卖也没有路子。若是两淮向你们这样找店家,我必定第一个做这生意!”</p>
聂盛道:“怎么不卖?我看那边,也有其他路的客人到这里买农具。”</p>
姚富连连摇头:“卖是卖的,却没有这四个字。那些货我看了,里面有好的,但也有差的,哪里似你进的货,均匀如一。卖那种货,难以打响名头,不是长久生意。”</p>
“原来如此。看来铁监制这些,也有好有坏,并不容易。”</p>
聂盛一边说着,一边命运货的把骡子套好,准备出发。这次来的一共有五户人家,洛阳城里的许家是与聂家一起组会的,其他三家则来自县里,是低一级的分销商。大家到铁监看了,对未来的生意充满了信心,诸事做完,急着赶回河南府去。</p>
姚富是两淮的铁商,到这里来贩铁,主要是铁锭和钢条。他在家乡铁器铺子,采买了原料,回家去打制各种铁器销售。自己是做这营生的,一看铁监卖出来的铁器,姚富便就知道自家的比不了。而且售价不高,能够跟京西路的这些商人一样,贩了回去***自己经营铺子强多了。</p>
可惜铁监现在只在京西路发展销售商,只有他们卖的铁器,才会有柏亭监的字号,商品明显比卖给其他人的要好。姚富自己有铺子,买那些没字号的铁器,还不如自己打制呢。</p>
看着聂盛一行离去,姚富想了又想,还是要买些制好的农具回去。这价钱实在太诱人,八百文一把镰刀,除去原料,自己打制一把的工钱也不止此数。卖给外地商人的,明显是次品,有的是钢质过软,有的是淋口不好,各种各样的小毛病,价钱跟京西路的商人一样,让人实在不甘心。最让姚富恼火的,是铁监不允许挑挑拣拣,付了钱后拿到哪把是哪把。如果允许挑拣,姚富可以专选那些淋口瑕疵的,自己回去重新加工一下就是了。淋口不难,技术传开,很多地方的铁匠都会了。</p>
铁监这里,聚集了附近几路的客商,以京西路和两淮路为主,陕西路和荆湖路的少一些。此地不但是商贾云集的地方,也是技术交流之地。大家来自天南海北,交流经验,加上从铁监所学,不少技术迅速传播。姚富就学会了生铁淋口,还学了铸件退火,回去都用得着。</p>
除了犁,农具中最受欢迎的是镰刀。一把好镰刀,可以卖出别人数倍的价钱,铁锨和镢头就没有这么大的差别。人工收割,镰刀好坏非常重要,影响收割效率,好的工具一个人可以做两个人的活。而且磨损很快,别人能用两三年,差的一季就要换几把,差距非常明显。</p>
姚富见了聂盛贩的镰刀,羡慕不已。他是个行家,一看那做工,那钢口,那结构,就知道回去非常好卖,而且经久耐用。上面铁监的字号,一年就可以打开市场。可惜铁监不在两淮路找经销商,不然自己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两淮路虽远,因为一路水运,运费其实并不比洛阳贵。</p>
姚大郎从面回来,拿了一支竹签道:“阿爹,我们明日装货。我与发货的黄主管讲好了,今日请他吃个酒席,明日发些好钢给我们。那钢锭看着一样,我听人说了,其实大不相同。”</p>
姚富听了,在喜道:“我儿甚是伶俐,是个会做事的!我跟你说,不但是钢锭不一样,就连他们卖的农具也是不一样的。既然请了主管酒席,那便一发让他做主,明日挑些好的镰刀给我们,给一些也是值得的。挑那些打造得好,淋口有些小毛病的镰刀,我们回去之后重新淋口,必然好卖!”</p>
姚大郎道:“这个容易。管着发货的黄主管,我听说原来是个厢军的指挥使,好吃贪财,只要给了钱,没有他不答允的。”</p>
有了这个消息,姚富又高兴起来。没有“柏亭监”的字号,便把自家铺子的字号打上去。铁监不到两淮路开铺子,自家做好岂不更好。字号起来,以后生意就好做了。</p>
第97章 大刀阔斧</p>
罗景和十三郎两人,在院子里整理着各种土产。其中有大量糕点,是铁监的家眷制做的,各种各样的口味,用油纸包着。既有用枣泥、板栗、核桃为馅的,也有饴糖、酥油传统馅的。这些是过年送人的礼物,由罗景带到青台镇去,韩月娘和家人一起回家。杜中宵职务在身,不能一起回去。</p>
这个时代已经有类似糕点,不过多是现做现吃,不能长久保存。铁监制的糕点特色是重油重糖,用专门的烤炉烘制,可以长时间保存而不朽坏。农业社会糕点是名符其实的奢侈品,价格昂贵,哪怕是杜中宵这种富贵家庭,用来送礼都极有面子。</p>
以前吃得多了,杜中宵从心理上排斥这种食物。虽然自己提出了这个主意,提出了意见,指导着发明了很多口味的糕点,杜中宵自己却基本不吃。其他人可不这样,韩月娘和父母都喜欢,家里常年摆着在那里,作为闲时吃的零食。</p>
营养过剩的时代,重油重糖的食物不健康,在这个普遍营养缺乏的时代可不是如此。哪怕是铁监里工人的代遇较高,不是特殊的日子,没人舍得吃块糕点。吃上一块,就当补充营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