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口中的吾师是什么情况?
那混……梅殷什么时候成你老师了?”
朱元璋望着陶成道出声询问。
陶成道闻言,恭敬的道:“回禀陛下,就在三天之前,微臣来到双水村吾师那里,得到吾师教导,受益良多。
很多事儿都是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在这火器一道上,吾师当真是高瞻远瞩,行走在最前列。
微臣振奋之下,要拜吾师为师,
吾师当时不愿意收微臣为弟子,说年纪相差太大。
愿与微臣平辈相交。
是微臣死乞白赖,吾师方才将微臣收下为徒……”
陶成道在这里给朱元璋解释起来。
在提及梅殷之时,特别的恭敬。
言必称师。
这种恭敬,甚至于远超一般弟子,对老师的那种恭敬。
并且,在说能够拜梅殷为师之时,陶成道脸上都露出了满满的幸运与骄傲。
能够拜梅殷为师,在他看来,是他这辈子最大的造化!
朱元璋听了陶成道说的话,又看到了陶成道的状态。
心里面也同样是升起了不一样的感受。
这就是自己的女婿啊!
随便就能够把陶成道这等在火器之道上,最有研究的人都给折服了。
直接死乞白赖的拜师。
更为重要的是,他还知道,自己女婿还不仅仅只是在火药一道上有所涉猎。
在建筑、种地喂猪,水泥制造玻璃等铸造上面。
都拥有着很不一般的非凡能力。
结果现在,仅仅只是火药一途上,就能够令的自己这边,在火药上面最有研究,造诣最深的人,给心甘情愿的拜师。
完全无视了那巨大的年龄差距。
这小子,真有他的,果然不是一般人。
虽然在陶成道前去双水村的时候,他就能够确定,依照陶成道在火器上面的造诣,还有痴迷程度。
那么一番到了到了梅殷那边去,肯定会对梅殷特别的恭敬。
两人甚至会成为忘年交。
但是陶成道会对梅殷如此恭敬,并主动开口,死乞白赖的拜梅殷为师的事情。
他是真的没有想到。
“这小子,是有一些能力,不过也就那样。
陶万户你也没有必要,真的拜他为师。”
朱元璋听了陶成道的讲述之后,忍不住出声,说出了这样的话来。
虽然朱元璋对于自己家女婿,能够让陶成道这种人物,都心甘情愿的拜师。
多少还是觉得有些舒爽的。
但是这些年来,他早就已经习惯了对梅殷的不待见。
对陶成道说出这些话,还是和心中所想不太一样。
习惯性的要打击一下梅殷。
陶成道郑重道:“陛下,您不能这样说吾师,吾师真乃大才!
在火器一道之上,吾师已经走出了很远很远。
对于火器的认知等事情,远远超微臣。
微臣就像一个刚入门的蒙童一般。
和吾师相差实在太远。
若用路程来形容的话,在这火器之道上,吾师已经走出了一百步之远。
而微臣才不过是刚刚走出了一两步,仅此而已。
学无先后,达者为先。
吾师年龄虽小,但是其在火器上的造诣,却远超微臣。
微臣拜其为师,再正常不过。
是心甘情愿!
能拜吾师为师,实乃微臣三生有幸。”
陶成道直接就在这里,对着朱元璋据理力争起来。
哪怕是皇帝,在这个时候当着他的面说他老师的不好。
他也敢据理力争,自觉的去维护他的老师。
朱元璋听到陶成道所说出来的这话,感受到陶成道的态度。
心中的感受,那简直别提了。
它娘的,这陶成道可是自己这边的大臣。
自己和他打交道,不知道早上梅殷多少年。
可以说,陶成道能够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少不了自己对他的提拔和重用。
结果现在,他不过刚到双水村那边走了一趟,和梅殷,早就已经养成了一目十行的习惯。
阅读起来,那叫一个飞快。
一篇奏章很快就能够将其看完。
但是这一次,在看到梅殷所上的这建议书的时候,却发生了很大的不同。
这建议书,他拿在手里看了足足半个时辰那么久。
逐字逐句的来看。
不是说梅殷所写的建议书字数够多,够长。
而是说梅殷所写的这建议书,条理清晰。
而且里面的相关建议,对于他而言,都令他有种醍醐灌顶之感。
让他一时间,想到了很多的东西。
越看越觉得,梅殷所进行的这建议是再好不过。
这令朱元璋不舍得飞快的阅览,在这里逐字逐句的阅读。
翻来覆去的品味。
进行观看,越看越觉得收获非凡。
越看越觉得心中震动。
梅殷这家伙还真有想法!
竟是连这些都能想得到!
太有用了,这东西简直太有用!
规模化,标准化,流水线作业……
朱元璋不断的在心里,想着这些。
越想越是激动,震撼。
这混账小子,脑袋里面一天天都装的是什么东西?
一开始的时候,朱元璋看到梅殷所写的标准化,规模化这些字时,还有些不太明白具体都是什么。
但是在观看了梅殷所写的这建议书之后,一下子就明白了。
并深深的认可。
觉得这才是,今后发展火器的王道。
这样做,当真是好处多多。
除了这些之外,朱元璋还想到了其余的很多地方。
那就是这东西,不仅仅可以用到火器的制作上面。
今后也一样可以用到其余的事情上。
很多需要制造的东西,都可以用这一套。
着实是意义重大!
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连这些都能想出来?
这次,梅殷所给的惊喜,也是真的大。
实是让人意想不到!
原本,他只是想着让陶成道到双水村那边见见梅殷,好好的向梅殷请教一下火器制造的事情。
并尽可能快的,把大规模铸造洪武大炮给提上日程。
可哪能想到,这次陶成道到那边过去。
所获得的,远超自己的想象!
洪武大炮这些,倒还在其次。
梅殷所给出来的这些制造东西的规模化,标准化,以及流水线作业这一套东西。
那才是真真正正的好东西,!
关键是这东西,还不仅仅可以用到用在制造火器上面,还可以发展到各行各业……
梅殷这小子,总是能在不知不觉之间,给自己带来一个巨大的惊喜!
朱元璋对于眼前看着的,梅殷所写的奏疏,是翻来覆去的看。
越看越觉得有味道,越看越觉得这个才是真正的建言献策。
而且,梅殷所写的这些,不仅仅言之有物,而且还条理清晰,没有什么废话。
不像之前他所看到的那些奏疏那样,很多的空话。
尤其是前一段时间去茹太素所上的奏疏,那是真的长篇大论下来,一万多字。
满篇都是废话。
只有到了最后的几百字,才是真正的说事儿……
这事情,当时就把朱元璋给气了个半死。
命人把茹太素给抓起来打廷杖,往死里揍!
本身他每天就要批改诸多的奏折,忙的停不下来,最讨厌人写空话。
并且在此之前,也曾命令百官,上书言事之时,要简明扼要。
结果茹太素还敢如此做。
朱元璋不揍他才是怪事儿。
有了茹太素的遭遇之后,后面的人,再上奏章的时候就收敛了很多。
注意了很多。
朱元璋也觉得挺不错。
但是现在,看到梅殷所写的这奏疏之后,心中的这些感受,一下子就变了。
觉得还是梅殷所上的奏疏好。
这才是真正的简明扼要,言之有物,当真是半点废话都没有。
当下朱元璋就决定,等一下自己这边,就按照梅殷这建议书的格式,好好的研究一番。
然后给朝臣们弄一个上书的格式出来。
这样的话,今后自己批改奏章的时候,将会变得更加的方便。
这让朱元璋心中越发的欣喜,觉得梅殷这混账东西还真可以。
这等于说是短短的时间,自己这边,就又从梅殷那里得到了特别多的好东西。
除了流水线作业,规模化,标准化这些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