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之时,崔杼弑君之后欲盖弥彰,当时的史官??太史伯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被杀之后兄弟接任,继续一字不易,兄弟四个被杀了三个之后,第四人太史季仍然不改其志,坚守史官的职责,拒绝篡改历史。</p>
面对太史氏一门的前赴后继,崔杼最终无计可施,还因杀了史官而遗臭万年。</p>
遍观史册,弑君者多如牛毛,如此臭名昭着了,唯有当街弑君司马昭等寥寥数人罢了。</p>
可以说,杀君上百年后便会逐渐淡去,杀史官才会永远被文人史官们钉在耻辱柱上。</p>
那是安排的明明白白,直接搞两个典故安排上,保证朗朗上口,广为流传。</p>
司马昭敢当街弑君,也没有除掉史官,就是因为有崔杼这个前车之鉴在。</p>
“前任史官我也见过,并不是如此耿介的性子啊!”</p>
张衡玉冷笑:</p>
“能当史官的,那是宫刑都不能改其心志,灭门也不能动了他们的笔杆子的,他们若是会妥协圆滑,那太阳就该打西边出来了。</p>
张公那人我还能不知道吗?最是个外圆内方的。</p>
他若是面上圆滑了,那定然是背地里憋着坏呢!”</p>
张修文讶然:</p>
“我瞧着张兄也没那么古板啊?</p>
我去打探消息,张兄弟都悄悄告诉我了,若真是耿介古板的,怕是不会透露半点口风吧!”</p>
“圆融变通不妨碍他坚持原则,如今能劝动张家人妥协的唯有一人罢了。”</p>
谁呀?</p>
张修文悄悄竖起了耳朵,瞬间猹化。</p>
“张公唯有一个忘年交的好友,友仁先生赵宥。”</p>
张修文忽然反应过来:</p>
“友仁先生,嘶,那岂不是北静王的外祖?”</p>
喜欢红楼:北静王今天也在怀疑人生请大家收藏:()红楼:北静王今天也在怀疑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