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眼看事情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又开始动起了弃车保帅的心思。 而陈新甲虽说起初也是惊慌失措,但冷静下来一细想,自己也不过是是帮崇祯帝办事,一切都是听崇祯帝吩咐执行。 何况此事也不仅仅是崇祯帝知晓,内阁首辅周延儒与吏部尚书谢升等也都知晓,若是此事有错那也不是他陈新甲一人的错,而是崇祯帝与内阁等人都有错。 再加上与建奴谈判虽说不好听,但是实际是确实是有利于此时的大明,由于崇祯帝将所有的弹劾奏折留中不发,于是陈新甲认为崇祯帝也是这样想的。 在这样的判断下,陈新甲“不引罪,反自诩其功”。 崇祯帝原本是想着陈新甲能够自己主动请罪,替自己把锅背了,然后自己再来个小惩大诫,将此事轻轻的揭过去。 但是没想到陈新甲会错了圣意,于是崇祯帝怒从心头起,终于在朝臣们,“堂堂天朝,何至讲款”的讨伐声中,崇祯帝不再装聋作哑,下令将陈新甲革职下狱。 陈新甲虽然表示不服,他一边大呼冤枉,一边不惜重金的贿赂周延儒替自己求情。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原本在此事一直保持沉默的的内阁首辅周延儒,在陈新甲的重金贿赂下,立马上书替陈新甲求情曰:“国法,敌不薄城(抵近京城),不杀大司马(兵部尚书)。” 谁知崇祯帝并没有给他这位内阁首辅的面子,崇祯帝冷冷回答到:“他边疆即勿论,戮辱我亲藩几焉,不甚于薄城乎。” 周延儒一听就知道,崇祯帝这是将陈新甲任兵部尚书期间几位藩王的死,全算在了他的头上,如此一来陈新甲已必死无疑。 于是周延儒也不敢再替陈新甲求情,没过多久在崇祯十五年(1643年)三月崇祯帝下令将陈新甲斩首弃市。 陈新甲的死无疑使得崇祯帝与大明的文官集团隔阂更深,也使得崇祯帝陷入了更加窘迫的无人可用境地。 兵部尚书这个职位在陈新甲死后,竟然出现了无人愿意担任的局面。 要知道这可是一部的堂官,要在以前不知道是多少官员的梦想,可是如今却成了一个烫手山芋。 毕竟谁也没办法解决大明此时的困境。 打,打不过。谈,不让谈。 这样一来还怎么办事,眼下大明的国力是越来越弱,在之前都打不过对方,现在换了一个兵部尚书就能打过了? 不得不说大明的文官们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喷人可以,要是办事是真不行。 见无人愿意担任兵部尚书,崇祯帝只能强行点将,任命张国维担任大明新的兵部尚书。 随着陈新甲被斩首,其负责的与建奴议和事宜也全都停止了下来。 皇太极大怒,当即减轻了对辽东宁远、锦州、松山三城的压力,不再进攻这三城, 仅仅是围困着这三城。 皇太极派多尔衮调集精锐,再次借道蒙古绕过了关宁锦防线进攻京师,打算再给崇祯帝一点教训。 此时新上任的张国维并没有将皇太极在议和中的威胁放在心上,当然就算是他在意这个事情,此时他也不敢将这件事提出了。 眼下对于大明朝廷最要紧的一件事还是漕运被截,山东的李青山虽然依靠对漕运收“保护费”势力壮大了起来。 但是少了被李青山截了的三成漕粮,京城百姓的口粮就不足了,一时间京城的粮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张国维就打算将这第一把火放到李青山的身上。 张国维听闻李青山此人有接受朝廷招安的想法,于是就派自己的下属前去招降李青山。 但是张国维不知道的是,赵安也派了人前去招降李青山。 虽然赵安有意招降李青山,给李青山许诺了山东省副省长的高位,但李青山对于赵安的招降并不感冒。 毕竟在李青山看来,赵安属于“草头王”,大明朝廷才是正统。 眼下李青山面对张国维的招降,顿时就热情了许多,积极的表示愿意接受朝廷的招安。 但是他这样热情的态度,反而使得大明朝廷“高冷”了起来,一再的压缩招安条件,这不由的让李青山心生不满。 于是张国维与朝廷的招安谈判一时间也陷入了僵持。 与此同时,赵安招降李青山失败的消息,也使得赵安开始正式考虑起改元的事宜。 实话实说,虽然此时的赵安心底里也有称帝的想法,但他毕竟受过后世的现代教育,知道封建王朝必将没落。 就算是赵家取代大清,但是也免不了被推翻的命运,到时候赵家子孙的命运恐怕不比现在的朱家子孙好多少。 除了心里的那道坎过不去之外,赵安还多次的跟夏山等人坚定的表示过自己不称帝。 要是如今赵安主动称帝,想必对自己的威望将会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但无论如何,改元势在必行,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赵安要是一直将自己的势力称为西南政府,将自己的势力说成是西南互保,那么从法理上,西南政府天然就落后于崇祯帝的大明朝廷。 要想改变这一状况,现如今必须改元。 对于新的国名,赵安也是想好了的,新的国名就叫做华夏共和国,目前定都重庆,至于以后统一全国后,要不要迁都在看。 随着赵安将建国的事情敲定后,赵安便开始着手安排这件事。 建国这件事马虎不得,此时的交通尚不方便,所以赵安也没想着大操大办。 但是西南三省作为赵安的基本盘,赵安必须要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实力。 所以赵安决定举行一次盛大的阅兵式,承担此次阅兵任务的就是马钰的第一兵团,当然为了展示民族友好,赵安还特意急调了马三刀的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步兵师参加阅兵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