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像狐狸皮,但楚健清楚,这绝对不是什么狐狸皮。 否则,这家伙早就被捉起来了。 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一张狗皮,然后经过染色等手段,弄成了现在这副模样。这玩意,看看就好。 那些牙雕品,看起来是象牙,但真正的水分,路人皆知。 又是狐狸皮,又是象牙的,还光天化日之下贩卖,不要命啦? “瞧瞧,这对核桃盘玩得非常好,是难得的狮子头,据说有几十年了。我也是好不容易高价收上来,你要的话……” 还没等摊主说完,沈世杰就赶紧将核桃放下。 现在的文玩核桃也是个巨坑。 文玩核桃起源于汉隋,流行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因其独特的外形而具有医疗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而具有收藏价值。 沈世杰倒是了解,文玩核桃要求纹理深刻清晰,两只核桃纹理相似、大小一致、重量相当。文玩核桃经把玩后变红,并逐渐升值。核桃还可被做成核雕,以提高其观赏价值。 眼前的这一对,看上去就是狮子头。 狮子头是手疗核桃中的珍品。 其纹路点网结合,两棱角下垂,如旧时衙门门前的石狮子的鬃毛,故而得名。特点是尖短而顿,尾紧而方,棱条宽而正,色泽橙黄,上浆快,挂磁也快,搓揉手感甚好。 大多数为双棱,有粗纹,细高桩,矮桩纹之分。若遇到三棱,四棱和鬼脸狮子头,可谓珍品中之珍品。 然而,眼前的这一对,冒尖处磨损,品相损坏了。 文玩核桃讲究品相,一旦破损了,品相变差,成为一个残次品。但如果破损的地方较小,经过盘玩可以消除,也可以选择。 白人摊主:“……” “呵呵!我不怎么玩核桃的。”沈世杰苍白地解释一句。 别看这对核桃表皮棕红,似乎被把玩得玉质化一样。但其实,这很可能就是刷了一层油什么的,才会显得油光水滑。 摊主翻了下白眼:不怎么玩?那你还拿起来看了十几秒钟? 他转头看到楚健正在观看一块“青田石”雕琢的小印,立即口若悬河地讲解起来:“大哥,这是徐祯卿的私印,您瞧准了。就这块青田石,便价值连城呀!” 啧啧! 这家伙虽然是个白人,但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似乎还挺了解。 大家对徐祯卿可能不太了解,但说到江南四大才子,那肯定有所耳闻了。 没错!徐祯卿跟唐伯虎一样,也是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 徐祯卿后期信仰道教,研习养生。 但讽刺的是,他三十三岁就死亡,为四才子中最早过世和享寿最短的。 至于青田石,那可是中国四大印石之一。其石性石质和寿山石不大相同。青田石是青色为基色主调,寿山石则红、黄、白数种颜色并存。 “青田石明代就开采了吗?”沈世杰忽然问了一个很小白的问题。 “兄弟,你不知道吗?青田石早在六朝的时候就问世啦!”摊主忍不住给沈世杰科普。 那时候已有用青田石雕刻的小石猪,作墓葬品用。 唐代高度发达的文化艺术熏陶了青田石雕的技艺,到五代吴越时期青田石雕技艺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从制作简朴的实用品,发展到能雕刻写实、生动、精细的圆雕宗教艺术品了。 到了元朝,赵孟頫开始用青田灯光石作印,至明代青田冻石很快风行印坛,此时石质印材已逐步代替金、玉、铜、牙等而占绝对优势。 元、明时期青田石尚用于雕刻笔墨水池等文房用具和石碑、香炉、佛像等实用品,不仅供民间选用,而且进入宫廷为上层人士享用;不仅在国内销售,而且远销海外。 “这我知道,考考你而已。” 听到沈世杰这话,楚健都忍不住翻了翻白眼。 摊主没点破,顺着顾客的意思:“我说呢!以兄弟的知识和眼光,不至于看错的。这枚印,一般人来问,没有十万我是不考虑的。但今天,看在我们三个投缘的份上,不要十万,也不要五万,三万你就能拿走。” 这表演,奥斯卡都欠他一座小金人。 “有刮痕呀!不值这个数。”楚健说道。 还特意将刮痕亮出来给摊主看,果然是一道长长的刮痕,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弄的,让摊主有点懵逼。 “那就三千好了。”摊主很大方,一口气打一折。 方醒从旁边又拿了一个:“两个三千吧!行的话,就给句痛快,不行的话,我们也不耽搁老板你做生意。” 白人摊主看了眼,没太在意,故作沉吟一会,才咬牙道:“行吧!谁叫我们投缘?三千两个就两个,拿走吧!” 其实,心里已经笑开花。 真正的青田石,哪有这么容易得到? 在前几十年的时候,青田石的价格是很便宜的,是很多大众都买得起的玉料,但是后面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购买使用青田石,然后当地人就开始无节制的开采青田石,导致青田石的资源在不断减少。 另外,青田石资源在不断减少的同时,人们的雕刻技术越来越成熟,青田石的雕刻花样也多了起来,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青田石的价格在十几年之内就上涨了好几百倍。 就现在的市场行情来说,高品质的青田石雕件其价格在几十万元左右,一般品质的青田石雕件其价格在小几万元左右,即使是品质较差的青田石雕件其价格也是在万元之内。 摊主没笑,楚健也没笑,唯独沈世杰笑了。 其实摊主和楚健都想笑,但两人都憋在心里。 沈世杰知道楚健的厉害,这波肯定是摊主亏的。 而且,真正的好东西,很可能就是楚哥后面拿的那玩意。前面那个印,只是一个幌子罢了。 这也是玩家普遍的套路。 “两位,再瞧瞧,我这里好东西多着呢!”说着,白人摊主又从身后扯过来一个包,里面装满了各种“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