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中记载:“范仲淹常常用自己的俸禄资助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p>
范仲淹的几个儿子身为官二代,没有一件自己的衣服,小时候和贫苦百姓的孩子一样都是裸着的,要和兄弟们轮着穿一件衣服才能出门,或许要等到长大成人了才能有自己的衣服穿。</p>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p>
不反对范仲淹资助游学的学子,但是这个资助也要有个度吧?不说让家人大富大贵,基本的温饱问题要给解决,不能短了家人的衣食。</p>
钱都花在资助游学的学子身上,让自己的孩子裸着,几个孩子只有一个孩子有衣服穿也是奇葩。</p>
为什么不把俸禄都捐了,自己也裸着?</p>
或许是自己年轻的时候吃过苦,每天只能以白粥充饥,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苦难,所以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尝尝其中滋味。</p>
老子都是这样过来的,儿子就忍受不了?</p>
在范仲淹家中,平时是没有肉吃的,逢年过节也没有,只在家中有客到访的时候,才舍得买肉食接待。】</p>
天幕下的众人习以为常。</p>
贫困家庭的孩子本来就不给穿衣服。小孩子长身体,个子窜的快,衣服没穿两年就短了不能穿了,给小孩子做衣服不是浪费吗?</p>
而且小孩子不穿衣服没什么,别说待在家里,就是上街上疯玩也不会有人说什么。</p>
不过范仲淹毕竟是当官的人家,不给小孩子衣服穿就过分了。</p>
当然,小孩子穿不穿衣服无所谓,大人必须得穿衣服。范仲淹过于节俭,把能省的都给省了,不能省的,也尽量把花销降到最低,省下来的钱用来资助别人。</p>
虽说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p>
但是小时候苦惯了,即便是长大后发达了,也是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不肯对自己好一点,骨子里的贫穷难以改变。</p>
这么看来,范仲淹在朱家的时候确实是吃了很多苦啊。</p>
当然,也可能是范仲淹在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后,不再把自己当成是朱家的人,不愿意再接受朱家的钱财,所以吃苦也就是独自在外求学的时候吃苦。</p>
小时候在朱家还是过得不错的。</p>
宋仁宗赵祯看向范仲淹的目光中充满了同情,甚至目光在范仲淹的衣服上流连,想要找出补丁来印证什么,但是没有找到,失望地收回了目光。</p>
知道范仲淹节俭,没有想到范仲淹这么节俭。</p>
早年范仲淹就上书,反对修建寺庙和道观,减轻百姓的负担,不要再浪费百姓的钱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