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关注的作者更新啦!”</p>
午后时分,已经关注作者的人都收到了提示。紧接着,天幕开启了它的推送:《不愿当运粮兵的李陵》。</p>
还没开始盘点,人们就议论开了。</p>
在李陵投降事件发生之前的君臣想要知道李陵是如何的出色,在李陵身上又发生了怎样的悲剧?</p>
什么叫历史没有假如?</p>
东汉时期的官员低声和同僚交谈:“李陵不如李广心胸宽广。李广一个老将,甘心听从卫青的命令,屈居卫青之下。李陵一个没有打过仗的后辈,却不愿意当老将军李广利的部下。”</p>
其同僚说道:“可不是,让他运粮他还不乐意了。”</p>
另一人插嘴嘲讽道:“本事不见得有多少,却心高气傲,不肯服从命令,狂妄自大想学霍去病立奇功。武帝给了他机会,他没有把握住,几乎是全军覆没,知道没脸回去,非但不以死谢罪,还投降了匈奴。”</p>
李陵失节,众人都以他祸及家族为耻。</p>
有人叹息道:“可怜那五千步卒,因为李陵想立功而不得不跟着李陵以卵击石枉送了性命。成了,功劳在李陵;败了,死的是他们。”</p>
有人附和道:“是啊,五千人只剩下了几百人逃回去了。”</p>
更有人义愤填膺地道:“李陵投降匈奴后在匈奴过得可滋润了,迎娶匈奴王的女儿,软香玉在怀的时候有想过当初随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士卒吗?”</p>
有人说道:“李陵应该战死沙场。”</p>
这话得到了众人的赞同:“李陵自己贪生怕死投降匈奴当了叛徒,居然还有脸抱怨武帝杀他族人,甚至说出没有什么对不起汉朝的这种无君无父的话来,都投降匈奴了还没有对不起汉朝吗?”</p>
隋唐时期的官员们纷纷为李陵感到可惜。</p>
有人说道:“李陵以五千步卒对战敌人八万骑兵,还能杀敌万余人,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良将了。投降匈奴也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逼无奈了。”</p>
旁人纷纷点头:“若是有援军到来,李陵成功获救,将来的成就非同小可。”</p>
有人觉得李陵倒也不是那么需要援军:“千防万防,小人难防。本来匈奴误以为李陵的部队是诱兵,都要退兵了。结果李陵的军中出了小人,逃到匈奴向敌军透露了李陵军中的真实情况,导致李陵惨败。”</p>
这话引来众怒:“这种小人还挺多的。”</p>
有人咬牙切齿地道:“公孙敖污蔑李陵帮匈奴练兵对付汉朝,害死了李陵的族人,逼反了李陵。”</p>
……</p>
明清时期的官员们虽然很想相互交流讨论,但是不敢吭声,自由讨论有违礼制。</p>
【李陵是李广的孙子,李广长子李当户的遗腹子。</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