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諸星神星辰之神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主要有五曜(五星)——歲星(星)、鎮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熒惑星(火星)。此外還有東西南北中「五斗星君」,以及二十八宿星君、紫微垣眾星君、太微垣眾星君、天市垣眾星君等。其中,最受崇奉的是「斗姆」。「斗姆」作女像,傳說她生出了北斗七星,能普垂醫治之功。此外,北斗、南斗星君也很受世人崇奉,據《度人經》言,北斗主死,南斗主生,故民間多舉辦「北斗會」、「南斗會」。在諸星神中,影響較大的還有四方二十八宿星君。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組成龍形,稱青龍;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組成鳥形,稱朱雀;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組成虎形,稱白虎;北方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組成龜形,稱玄武。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合稱「四方之神」。</p>
4.三官大帝即天、地、水「三官」,有關其來歷說法頗多,或說起源於中國古代宗教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或說起源於五行中金(主生)、土(主成)、水(主化)三氣,或以為即堯、舜、禹,等等。「三官」在早期道教中就已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漢末天師道為病人祈禱時需舉行「三官手書」儀式,即將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寫於紙上分別送呈天、地、水三官。南北朝時期,「三官」又與「三元」相配而成為「上元天官紫微大帝」、「中元地官清虛大帝」、「下元水官洞陰大帝」。據稱,天官能賜福、地官能赫罪、水官能解厄,分別誕生於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各地的人們為了祈福、拔罪和禳災,多分別在這三個日子舉辦「上元會」、「中元會」和「下元會」。</p>
5.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普通民眾的心目中似乎是天界最高的神靈,有人以為其乃是由殷商時期最高的天神「帝」或「上帝」發展而來。在早期道教的《真靈位業圖》中,有「玉皇道君」和「高上玉皇」之名,但其階位卻並不高,僅排在玉清三元宮右位的第十一及第十九位。宋代,真宗皇帝稱其遠祖趙玄朗得玉皇之命而降授天書於趙宋,故特上玉皇大帝號曰「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後徽宗又再加封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從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間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開來。道教多將玉皇視為「三清」之下的「四御」之一,以為他是地位僅次於「三清」的「總領宇宙主宰之君」,其職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專掌﹐大事申呈」。每年正月初九玉皇聖誕日,道觀和民間多舉辦「玉皇會」。</p>
6.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名,亦稱文曲星或文星,古時被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漢代則專指天上文昌宮的第四星—司命星。其成為道教與民間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乃與蜀中的梓潼神張亞子(又作張惡子或張堊子)有關。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亂入蜀,曾夢見張亞子顯靈,並追封他為左丞相;唐末,唐僖宗為避黃巢之亂入蜀,又親祀梓潼神,追封張亞子為濟順王。經唐朝皇帝的崇拜,梓潼神張亞子遂由地方神成為天下通祀的大神。宋代,梓潼神又多次得皇帝加封,並因預卜科舉功名甚驗而甚得讀書人信向。元延祐三年(1316年),元仁宗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並欽定為忠國、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與文昌星神遂合二為一,稱文昌帝君。元明以後,各地多建有文昌宮、文昌祠等,人們多於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誕辰日舉行「文昌會」。”以上僅是道教所崇神靈中很小的一部分。實際上道教崇拜的神靈成千上萬,祂們多在舉行齋醮法會時被恭請蒞臨。此外各路神仙的事跡在古书中也多有記載。</p>
而我现在已经修炼到了七劫散仙的高深境界,我的心境仍然处于问道的境界中,这还是我怕自己不能控制而一直压制着境界才有种举步维艰的感觉。我的五个兄弟也修炼到了伪仙境,女孩们中黄蓉和芷若厚积薄发,达到了九劫散仙的境界;第二梦的境界和我齐头并进,来到了七劫散仙;蝶儿紧紧跟随我们的脚步,达到了半仙境,相当地不错。</p>
“看来也是到了我们大家再次出山修炼的时候了,贼老天你就等着我们大家来慢慢地收拾你吧!”我心中默默地想到随后就收拾心情向大家宣布了我的计划,大家一听说又要出去修炼,都忍不住欢呼雀跃了起来。毕竟在一个深山老林中苦闷地修炼了这么长时间,不论是谁都会受不了的。先前还好有扎马的陪伴,但是最后的时间最最难熬,还好有我在,不然的话早就要闹乱子了。而正当我们再次踏上征程的时候,又有一名成员回归到了我们的队伍中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