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不合口味的真相视而不见。</p>
——题记</p>
洞穴的喻言从未难见也从未远去。作为唯一有理性的生物,人类,我们总是在想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去追问彼岸的世界,去探寻缸中之脑所述的外部世界。正如康德所言,我们在用理性去认知,在探寻中不断深化认识。我们一直身处认知的局限,也一直身处突破的进程。</p>
乐正樱脑中自然而然地蹦出了这一段话,在她揣摩面前的作文题中引用的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洞穴之喻”时。</p>
今天的班会课,因为班主任临时因病请假,作为副班主任的晏月就代理班主任的职责,接手了这一节班会课。一进教室,晏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教室的电脑上投影了一张图片,是一道作文题。</p>
“这是去年成都一诊语文的作文题,我个人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你们如果有空余时间也可以自己思考一下。当然,不是说一定要你们每个人都写一篇作文交上来,只是想让你们换换思维,如果觉得想试一下的也可以写一写练练笔,虽然没有人改。”说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晏月自己都笑了。</p>
乐正樱目不转睛地看着这道作文题,晏月看到她的眼中有光,那是她正在思考的表现。然后,她就提起了笔,似乎是在写什么东西的样子。</p>
晚自习,教室里没有乐正樱的身影,晏月正疑惑并且担心间,却见六楼的“鸦语社”正亮着灯。她走上六楼,来到鸦语社门口,便瞧见乐正樱正坐在教室里,手边还有一本书。</p>
“你来了。”乐正樱合上书,晏月看到那本书是《乌合之众》,“今天的那篇作文,论认知的局限与突破,我想到了一些,自己也写了一篇,想和你讨论一下。”</p>
顿了一下,乐正樱看了一眼手中的书。“这次引用的‘洞穴之喻’,一下子就让我回想起了《乌合之众》里的这一句,‘人们对不合口味的真相视而不见’。”</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