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永远都是仁慈的。 就算对大理那些无理取闹的土人,也依旧仁慈。 只不过最近秦风没有收到关于太子的信。 如果收到的话,想来信中大哥肯定会疯狂吐槽。 那些土人胆敢向他要钱,全都剁碎了喂狗。 不知道大庆什么都不缺,就缺钱吗? 可为了维系仁慈君主的形象,这钱必须给。 但也能想象得到。 这钱宁可赏赐了部下,也不可能真的给了土人。 给出去的钱,可能会被土人加倍还回来。 天下间,哪里有打仗不赚钱,反而要去亏钱的道理? 论精打细算,会过日子这点,大哥还是挺像父皇的。 送出去的钱,被将领们重新收回来。 这一切就对得上了。 既彰显了太子的仁慈,又表明了大庆不是那么好惹的。 “大哥这手段,比父皇高明多了。” 秦风不免感慨。 他能想到,这土人胆敢向父皇勒索,父皇肯定二话不说先打服了,再招抚。 要敢向秦风勒索…… 辽兵肯定趁着天黑摸过去,正好辽地要大发展,缺少很多挖矿的。 嗯…… 辽人喜欢夜战这种事儿,是有悠久渊源的。 到现在,辽人打夜战,似乎都化为习惯了。 正经儿的辽人,就得打夜战。 想来今后许多人分析辽人经典战例,都会无比感慨,没有几支队伍能在黑夜中战胜辽人。 不单单打的猛。 还吓人。 而且动则抄灭一切,鸡犬不留,比土匪还土匪。 当然…… 想来今后的庆人,是不敢说辽人匪气重的,而是换一种更好的说辞。 嗯…… 一时半会儿秦风也想不到有什么能美化辽人的说辞。 都怪读书太少。 以后交给那群读书人想就是了。 必须说好了,如果谁不说好了,就让他们来辽地好好体会体会。 对于控制大庆舆论这种事儿。 秦风觉得必须得提上日程。 而且带到京都的将士们,也有必要好好挑选一番。 那都是替辽地开枝散叶的人才。 同样。 他们能在大庆为官,也有利于控制整个大庆对秦风的舆论,以防止有不好的风向露出苗头。 算是大好事儿。 “八月初,本王抵达京都,公公派人如此告知父皇即可。” 秦风此行入京都,自当要好好筹划一番才是。 这不仅仅涉及到辽地未来的发展。 到了京都后,也涉及到了秦风在大庆的名望达到极致。 如何将这些名望全部化为辽地发展的动力,才是最为关键。 如今的广宁城,距离秦风理想中的城市,相差还是太远太远。 辽人仍需加倍努力。 “老奴这就派人回去告知陛下。” “对了,父皇可说了关于二哥的事儿?” 如今秦樉可就在辽地吃斋念佛呢。 这可真难为了广宁城的辽人。 毕竟这连寺庙都没有。 差点将神机营的前朝佛窟留给秦樉住了。 而且。 秦樉该不该跟秦风一起回京都? 王得水听此,不免也有些尴尬。 “老奴来的匆忙,陛下也没有指示……这……这……” 王得水带人一路上跑的太快。 以至于庆皇后面告知旨意的人,足足追到了广宁城。 好在这前后没有太久时间,便得知了这消息。 只不过,秦樉哪怕得知消息,死活不见王得水。 “二哥为啥这么怕王公公。” 秦风对此十分不解。 按理说这是不应该的事儿。 秦樉念着佛珠,感叹道:“那是父皇身边的人,我若接触了,过些日子保准弹劾你二哥我的满天飞。” “真搞不清楚那些人,你二哥我都这样了,他们还死抓着我不放。” “大哥地位多稳固了,可他们还盯着我,就盯着我,拿本王在父皇面前刷存在感?” 秦樉很恼怒。 秦风听得也很无语。 他能感受到秦王秦樉究竟承受了多少。 这恐怕已经不是拿秦樉刷存在感的问题。 而是秦樉弄死了太多大臣,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但凡有一点不对的地方,秦樉都得被大臣们往死了弹劾。 甚至恨不得秦樉被处死。 “若这么说,二哥你当初私离封地来此,被朝廷官员知晓后,怕是要完。” 秦樉手中的佛珠都停了。 “老六被你这么一说,二哥我心情更糟了。” 毫无疑问,秦樉私离封地之事,京都大臣们早就口诛笔伐。 甚至上了不少折子,给汪相添加了不少工作量。 这气得汪相牙根痒痒。 陛下病还没好呢,这群大臣怎么想的?弹劾秦王的事儿就不能缓缓? 等陛下好了再上这些奏章? 简直岂有此理! 若非官员升迁的权利被庆皇给抽走了。 汪相恨不得立刻选出两三人,先将他们调走到远远地,省着烦心。 奈何…… 他的相权被大大削弱,也只能是内心吐槽,同时召集跳的最厉害的几人,好好的去谈谈。 这宰相当的。 窝囊! 太难了。 远在辽地的秦樉,不清楚是汪大洋替他扛下了一切。 但若知晓后。 恐怕更为苦涩。 京都那群大臣,整天就是没事儿闲的,但凡出现一丁点的事儿,就会将其说的比天都大。 汪大洋担心庆皇身体,压下了这些奏章。 那么回头就会被那群人扣上帽子,说汪大洋被他秦王收买,秦王拥有二心。 这些事儿。 秦樉简直不要太熟悉了。 反正无论他干啥,出去尿了尿,都得被那群人指桑骂槐的训斥一番。 “那群人,非要把本王逼死的架势。” “可本王就算杀了,杀一群又冒出一群。” “最后本王也明白了,那群人就是维系大庆嫡长子继承的这个传统,以防止大庆今后兄弟相残。” 秦樉突然呵呵笑了起来。 “而你二哥我,就是这群大臣竖起的典型,他们名义上弹劾我,却是在做给全天下的人在看。” “就是为了保证大庆传承有序。” 秦樉说到这,更是郁闷的要死。 这也是他杀了很多,杀到厌烦后才明白的。 这群人,是根本杀不光的。 但很快秦樉又盯住了秦风。 “老六你可曾知晓,自古兄弟争夺储君之位,其实很多都是皇帝刻意为之的。” “而一旦储君相争,死的最多的,就是他们这群忙于站队的臣子。” “这群奸臣,看似维系皇权正统,实则是为了他们子孙后代为官后不会因为站队被株连。” 秦樉重新转动了佛珠。 “咱大庆,可向来都是子继父业啊。” “当兵的子子孙孙皆是兵。” “而当官的,子子孙孙都是官。” “那群官,倒是定了个最利于他们的制度。” 秦樉被京都百官折磨多年,看得比谁都通透。 “老六这次回京都,万万小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