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相信张天的话,问题是,如今全国推广,却要考虑到各层读书人和百姓的看法。</p>
署名上说是两百年后之人,皇帝他们不敢喷,但百官,尤其是蔡丞相,怕不得被给骂一句“奸臣”!</p>
蔡丞倒无所谓,自己债多了不愁,反正自己在民间的名声已经低到了谷点。</p>
目前唯一的期望,就是能够安全致仕,给家族留下一个机会。</p>
而这关键就是皇上或张天。</p>
于是,淡淡道:“皇上,既是张公子笔墨,我等不宜胡乱揣测。”</p>
“不如,就照原文印发,首页不署名,尾页留存关于作者来历的原文即可。”</p>
安佑帝一听,觉得这个方案好,点点头:“可。张公子之书,不必学凡书范例。”</p>
看着那“王应麟”的名字,安佑帝起了一点爱才之心。</p>
可惜隔着两百年的时空,如今却是见不着了。</p>
于是,吩咐皇家档案,将此事记录进去,等两百年之后,再去寻找这位大儒。</p>
但百姓又不是傻子。</p>
见此书流行了两百年,谁不想自己的孩子就是仙人预言的大儒“王应麟”?</p>
</p>
因此,两百年后。</p>
庆元府鄞县但凡王姓之人,孩子几乎统统都叫“王应麟”。</p>
甚至,有很多人家干脆连女孩也叫这个名字。</p>
《三字经》上面又没有说是男是女,万一是位女先生呢?</p>
更有甚者,有人专门从外地搬来庆元府鄞县居住,又是叫“王应麟”。</p>
导致庆元府鄞县成了第一大王姓之城。</p>
等到两百年后,朝廷翻出皇家档案,想派人去寻仙人预言的大儒。</p>
结果在鄞县随便喊一嗓子“王应麟”,整条街的人都“哎”的一声回应。</p>
声音此起彼伏,仿佛到了回声谷里似的。</p>
这可把使者给急坏了。</p>
又紧急翻看最初的原本,想找找仙人有没有提示,那“王应麟”取的是什么字?</p>
可惜,张天来自后世,对“字”什么的不感兴趣。</p>
按照习惯,为了以示亲近,他叫徐闻应该叫他的字“文博”的。</p>
但张天可不管这些,都是直接叫名字的。</p>
反正也没人敢纠正他,认为是仙人不通人间习俗。</p>
因此,抄《三字经》时,不会将王应麟的字也抄上去。</p>
最后,这桩悬案,也就不了了之。</p>
受此影响,朝堂和全国各地,多了好多读书人、官员,都是叫王应麟,有才华的也有不少。</p>
导致大家纷纷猜测,谁才是仙人预言的“大儒”?</p>
为此,还引起各自的粉丝骂战,成了文坛史上的一大奇观。</p>
…………</p>
此乃后话,就连张天也不知。</p>
此时的张天,开始无聊起来了。</p>
每天花一定的时间,在全息图上模拟维修补给舰,绝大多数损伤都已经有了方案。</p>
就等核燃料提供,就能够开始正式维修了。</p>
剩下的时间,看看资料库里的电子书和视频。</p>
但是,资料库再丰富,也代替不了上网,弥补不了跟人沟通的遗憾。</p>
苏儿每天上学,早出晚归。</p>
徐闻开始全力准备科举,每天都出去找傅瑾瑜等学子,也不沾在张天身边了。</p>
铁东每天苦练刀法,加上本来话就不多,张天跟他也没太多好聊的。</p>
其他的人,就更说不上话了。</p>
张天感觉了深深的孤独感。</p>
回想那些领先整个时代之人,应该也有着一模一样的感受吧?</p>
既然无聊,张天只得时常去西湖溜达散心。</p>
喜欢请不要逼我做神仙请大家收藏:()请不要逼我做神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