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张登为何要如此?杀人灭口之人又是谁?” 张登行调包一事自然是为了杀闻松,而张登一直在为肖家做事,他被杀又是因为被灭口,如此情况,很难不怀疑肖家在此事中所扮演的角色。 闻松这样问,并不是真的在问张登为何要杀他,而是在探究张登要杀他的背后原因,以及这背后主使。 他问肖启泽,是想看他对张登此人知道多少,想知道肖家对于这次的陷害和杀人灭口知道多少,毕竟张登是死在肖家的云卷云舒,一间隐藏于程桥的,不被当地人所知的,肖家客栈 闻松可是注意到了当他揭穿肖家和云卷云舒之间关系时,程桥人的震惊。 肖家对外隐瞒云卷云舒这么多年,这背后定有更深层的原因。 说不定,这背后的原因就跟张登之死,他被陷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他后来又故意道:”只是此事,未必与肖家一干二净。” 他试图诈肖启泽。 肖家就算与此事有关,肖启泽也不会承认。 若肖启泽直接否认,那就证明,张登一仆二主,这对于世家来说,面上无光,甚至算是种侮辱。 被逼到两难境地的人,通常会怒气冲天而露出马脚,闻松就善于抓马脚。 可惜,闻松这次的对手非同一般。 对于闻松试探性的问题,和问题之后的挑衅,肖启泽并不像肖临和肖菀想象的那般大发雷霆,也没有露出任何马脚,他只是模棱两可地回答了闻松的问题,“张登一个下人的事,我又怎么知道呢?” 闻松微微皱起了眉。 薛广山见肖启泽这并不配合的态度,心里一喜,趁热打铁,冲着闻松道:“你说的虽然不错,但推测部分仍是较多。谁知道你是不是故意扭曲事实?就连你自己也承认了,昨夜,你是清醒的。” 推测推测,又是推测。 很显然,薛广山不想放过他。 在闻松身旁不远处的常忠信听得心里冒火,但也知不能贸然行事,只好在心里问候了薛广山的祖宗们。 闻松淡定非常,从一开始辩白之时,便明说了,是为常忠信证明清白,而他自己,需等仵作及其他证据。此刻听薛广山的言论,闻松不急不恼,只重复了一遍说过的话,“草民的嫌疑,可待仵作或其他证据洗清。” 他这番话说得极为笃定,内心却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也是他把常忠信先择出去的原因。 他不想牵连无辜,常忠信比他还无辜。幕后主使要找的是他的麻烦,而常忠信是被他所累,接了一个不怎么幸运的差事。 “既然如此,那你就先去县衙大牢候审吧。” 薛广山的语气就像是给闻松许了天大的恩惠。 常忠信一听,刚欲抬步上前,闻松突然侧首看向他,示意他莫要冲动。 常忠信相信闻松的判断,生生压下了上前的动作。 闻松转头再看薛广山的神情忽然变得严肃凌厉,那气势还压过了薛广山这个为官之人。 “薛大人怕是又忘了?您手中并无在下任何切实的证据,按照我大祁律法,在下都不能称得上是嫌犯!大人在我面前,无提审之权,只有问话之权。” 闻松冷声道:“大人若只是因在下在案发场地而怀疑,那鄙人早已自辩过。大人也请各位差兄去询问过周围的人,在下所述之事,皆有证实。而大人对在下的怀疑,全凭一本住客登记账册,这并不能证实在下任何罪名,也无法验证大人的怀疑,从开始问话至今,大人也并未拿出任何新的证据。 故,大人对鄙人的怀疑若不能道出一二来,在下就并非嫌犯,不是嫌犯,就不必去牢中候审。大人莫不是想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违抗太祖皇帝与三省六部共同商议,汇聚了先贤智慧的《大祁律》?!” 闻松最后一席话,没有再自称“草民”,一字一句说得是抑扬顿挫,令薛广山连连败退! 这番话中,更为机灵的是,他提到了《大祁律》的制定。 当年《大祁律》初稿、复稿、终稿的执笔人,均是当年的中书令肖明晔,程桥肖家人! 这在大祁属于凡是有点儿常识的人都能知道的事实,肖家也确实借着肖明晔的功绩,再兴盛了两百余年。 闻松暗地里将肖家与《大祁律》联系在一起,那番话的言外之意无非是,不尊重《大祁律》的人也不尊重肖家。 薛广山听懂了暗藏的含义,这次也不敢打量肖启泽脸色了,半天没说出话来。 他能怎么说?除了认可《大祁律》,怎么说都是错! 想那昭阳公主在金銮殿前负荆请罪,也是被逼到如此境地吧。 “不过,薛大人若仍是坚持在下有嫌疑,倒是有个法子,既遵守律令,又能变相地管控住鄙人这个'嫌疑犯'的行踪。” 闻松忽然好心地给薛广山提了一个建议。 “什么?” 薛广山只能顺着闻松的话问。 闻松道:“当初南相为地方官时,曾经断过一个案子。他对所有的怀疑对象,都安排了官兵看守,不限制那些人自由,只是‘保护’这些'证人'的安全。” 南叙之当年,也曾是个地方官,也曾经做过许多利国利民的事。只是人一往高处走,就像是水往低处流,很难停下那颗奔流的心。水无法抵抗自然的规律,人无法抵御权力的诱惑。 薛广山听罢,便知闻松打得什么主意。官府一旦派人去保护证人安全,那证人出了任何事,便是官府的责任了。换言之,官府为了不摊上更大的麻烦,一定会尽心尽力保护他。 这闻松,倒是会盘算,会给自己找庇护,挡着随处可能袭来的暗箭。薛广山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