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那件事啊,这个,这个,你知道我们杂志其实很难的,每期的经费纸张都要佐藤公馆和海军部提供。”田村俊子狡黠地眨着眼睛,“作为文人,我当然希望办一种没有政治性的能反映普通妇女心声的杂志,能不能实现这种想法我也心中无数。就是如何与驻屯军打交道我其实没有经验,也要看看大家的想法,走一步看一步。哎,那个事我不是让吴青在提意见吗!” </p>
“哦,知道了。”胡梅因边回答边往外走,通过对话,她知道了田村俊子的想法。她是想把矛盾交给中国编辑,同意不同意文件要求都是中国编辑的意见,与她好像没有关系一样。胡梅因暗忖,看来这个田村俊子也不像她的作品、她的表态那么单纯呢,她其实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啊。而吴青作为一名年轻的中国编辑为什么就不知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呢?! </p>
胡梅因刚到编辑室旁边,就感觉屋里非常热闹。只见吴青手里拿着一本《天地》杂志,一边摇晃着一边大声地说:“这也叫妇女杂志,你们看看这里面人的生活与现实差距大不大?” </p>
原来这《天地》杂志是由一个叫苏丽兰的女人在东海创办的。据说这人也是家庭非常困难,本来在姑苏大学英语系读书,后来不得已辍学靠写作谋生,一下子写出几本在东海非常流行的书籍,于是自己创办并主编《天地》月刊,主持天地出版社。本来她是想办一本散文杂志,可由于它的的作者群主要是当时声名赫赫的才女和贵妇人,读者群也是文化水平偏高的知识女性,它是以趣味消遣为消费目的,所以很多人也把它看成妇女杂志。而《女声》以女性思想启蒙为主,周围聚集的多是关心社会问题的大众女性作者,如女教师、女艺人、女工人,女记者等,读者中有不少初、高中学生、小学教员、职业女工,甚至舞女等。在开辟讨论女性问题的言论空间上这两个杂志在沦陷时期的东海有其各自不能替代的作用。而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天地》与《女声》互不来往。 </p>
“你们看看,现在我们中国,我们东海的女性有几个过着这样的生活?”吴青用手指着《天地》杂志的封面上的摩登女子水彩画像,“难怪它会受到立法院院长兼上海市市长**的资助,我们也不能为了取悦上面而媚俗吧。” </p>
“我觉得我们应该互相学习借鉴。”这时只见瘦小的编辑冯子仪小声地说道,“它们在知识女性中有一定市场,我们也可以争取一下。” </p>
“你说得比唱得还好听呢,冯子仪编辑。”这吴青明显有点年轻气盛,“我们的杂志与他们面向的群体本来就不一样,照你这样说的办杂志,我们《女声》还不搞得不伦不类了。” </p>
“试一试吧,试一试不见得就不行,万一能行呢。”冯子仪一看也是有着文人的倔强,不肯轻易认输,还在继续小声地说着。 </p>
“哎,主编为什么不把这个事交给你来做呢。”吴青的语气明显有点轻蔑,“反正我不会试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