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悠悠,树影沉沉。</p>
古树下钟声一响,稀稀拉拉的学子开始往讲堂飞奔而去。</p>
蓉宝屁股一落坐,就发现好几个熟悉的人都不在,元锦和齐鸣谨是家里有事请假了,而且大概率不会再来,但先生还是留了一个位置。</p>
至于钱妙来,蓉宝侧头压低声音,“钱多多呢?不会睡过头了吧。”</p>
冷天睡觉舒服,脑袋一沾枕头,半天都起不来,钱妙来原本想着再眯一下,结果这一眯,就眯到了墙边。</p>
他两眼迷糊的站着,显然是还没睡醒神,但蓉宝几个已经在回答自己的课业了。</p>
庄先生听的不住点头,话语用词虽然稚嫩,但有理有实,待日后长大,多读些书,再添些东西,写出来便是一篇精彩的文章。</p>
嘉宝问,“先生,粮食涨价是不好的,那东西降价是好的吗?”</p>
庄先生反问,“你们觉得呢。”</p>
蓉宝还是坚持自己的说法,“当然是好的,要是粮价也降价就好了,那馒头一文钱就可以买两个了。”</p>
庄先生没有回答,由着这一帮学生论述,半天后才打断众人的话,问起另外两批学生。</p>
贺延文有心想压蓉宝等人一头,除了清楚粮价还去店铺里问了伙计的工钱以及脚夫车夫等。</p>
“码头六月的工价还有四五十文,但现在只有三十多文……脚夫帮忙送水,以前三文钱一担,现在两文钱一担,酒楼里的伙计工钱也降了几十文,还有长工……</p>
工钱低了,本来就买不起粮食,现在更买不起了,我们问了管事,管事说……干活的人多,价钱自然便宜。”</p>
原话是,“能干就干,不干就滚,城里有的是人。”</p>
以前管事给的价钱低了,大家伙都会去找别的活计,但现在到处都是干活的人,除了城里人,还有乡下人,一得闲就进城,力气大,工钱也要的少,可不就把工价压下去了。</p>
这一方面,是蓉宝嘉宝都没想到的,就算两人以前跟贺延文有过节,此刻也听的津津有味,蓉宝还小声说,“难怪爹说他亏了。”</p>
城里的工价降了,但自家请来干活的人可都是按去年的价钱来,一是沾亲带故的不好意思张口,其二也都是村里人,要是少了钱,还不知道被怎么嘀咕呢。</p>
赵老四思来想去,觉得没必要为了这十文钱麻烦。</p>
庄先生亦连连点头,都没错,写策论就是这样,破题之法千千万,只要有理有据,办法可行,都是上乘之作,另外一点就是文采用典。</p>
但大部分读书人其实是不太清楚这些东西的,他们只是看书上写的,比如说,粮价高了,该怎么抑制粮价。</p>
书上就有记载,哪朝哪代,谁碰上了这个事是怎么做的,又有哪位先贤提出了什么好法子,一一论述之后,证明自身观点的可行性。</p>
这也没错,但缺乏主观意识。</p>
历朝历代情况都是不一样的,粮价上涨的原因也不一样,得要自己亲自去了解,才能写出一篇合用精彩的策论。</p>
喜欢赵氏发家记请大家收藏:(20)赵氏发家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