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先和吃了两口甜水,依旧甜的腻人,“嗯是个办法,但不是好办法。”</p>
蓉宝几人都有点沮丧,这可是翻了好多书才想出来的,就连李为先几个都眼巴巴的看过来。</p>
徐先和清咳两声,开始说理由,“商人高价卖粮是为了挣钱,要是衙门不准卖这么贵,他们大可不卖,或者不在城里卖,去邻县,或者运到其他州县。”</p>
有人问,“那我们县里不就没有粮食卖了?”</p>
徐先和温和的点头,“正是。”</p>
就算不准商人出城,他们也等的起,但城里老百姓可耗不起,衙门总是要低头的。</p>
其实不止商人重利,普通老百姓也不愿意吃亏。</p>
收成不好,大家伙自然也晓得高价卖粮。</p>
就像上通村一样,哪怕粮商给的价钱比去年高几十文,大家伙也要讨价还价。</p>
但没有商人在其中干预,价钱也不会涨的比天高。</p>
坏就坏在粮商恶意屯粮,粮食压在仓库里不往外面卖,价钱就越涨越高。</p>
但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卖平价粮呢?老百姓只要有一口吃的在,就不会走投无路,卖儿卖女,自然没人愿意去买高价粮。</p>
小粮商怕粮食坏掉,只得降价往外卖。</p>
以前澄州粮仓就是这个用处。</p>
除了做赈灾粮用,各地衙门还可以上折子买粮,由专门的官员负责审查批条子,进城卖粮,价钱朝廷都有规定,最多涨价五文钱一斗。</p>
粮商就算再不乐意,也只能肉疼的降价。</p>
但今年不一样,澄州没了,这对于各地粮商来说都是一个大快人心的好消息,他们不在乎会死多少人,只要有利可图,就是好事。</p>
其实老百姓也没骂错,大部分商人确实没什么良心。</p>
除了朝廷抑制粮价,还有各地衙门也可以丰年购粮、灾年卖粮。</p>
但花溪县徐先和叹了口气,还真是贪啊。</p>
衙门百来石粮食早就低价卖出了,如今就只有今年税收的粮食。</p>
徐先和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只是举个例子,“早菜最贵能卖七八文钱一斤,但过十几二十天,菜价便降到一两文钱。“</p>
“没这么贵。”蓉宝反驳道:“早菜能卖七文钱一斤就算好的了。”</p>
虽然关注点错了,但徐先和顺着她的话问,“你这么知道?”</p>
“我爹以前卖过。”蓉宝思考了半天,又道:“我爹说,有人看他挣了钱,第二天也跟着种,市面上的菜一多,就不值钱了。”</p>
徐先和挑眉道:“菜一多就不值钱了。”</p>
蓉宝叹气,“是啊,什么东西一多就不值钱了,到时出菜的时候,一文钱一斤都卖不出去呢。我爹说大家都不是傻子,看到别人挣钱了,自然也要跟着学”</p>
嘉宝插嘴打断她的喋喋不休,“粮食多了就不值钱了。”</p>
这个道理元锦比小伙伴更懂,他也知道朝廷平抑粮价的法子,但什么都没说,他是商人</p>
“粮食多了不值钱。”蓉宝愣了半晌,又不解的嘀咕道:“就是收成不好粮价才高啊。”</p>
徐先和怅然若失道:“是啊,收成不好粮价才高。”</p>
喜欢赵氏发家记请大家收藏:(20)赵氏发家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