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斗100文来售卖,可以赚500万贯,之前郎君定下的卖盐赚450万贯,如此推算,已经绰绰有余。”</p>
李倓突然回头看着刘晏,说道:“真的这么好卖,可以把价格再翻一倍!”</p>
“两百文一斗吗?”</p>
“没错!现在这些盐都进了盐商那里,他们把这些精盐囤积起来,卖给了有钱人和贵族,有钱人对盐价并不在乎,一百文和两百文对他们来说一样,盐商在中间赚差价再赚一百文,三百文有钱人也完全能接受,而对于我们来说,一年时间,能赚1000万贯!”</p>
武意说道:“恐怕要把盐卖到河北、河南,还有关中、成都一带,才能实现。”</p>
刘晏说道:“此事倒大可不必担心,目前精盐的工艺暂时没有传开,我们出多少精盐,外面的盐商就会拿多少精盐,他们会想办法把手里的精盐卖到能卖的任何一个地方,这就是商业。”</p>
只要需求,就会有买卖。</p>
四月下旬,精盐开始在润州一带流行,立刻找到疯抢。</p>
五月初,江宁郡开始流行精盐。</p>
整个高端市场,就仿佛一个无底洞,精盐只要流入过去,立刻被吸干。</p>
甚至李倓还听说,扬州一些商人开始炒作精盐。</p>
原本出货价卖到200文一斗的精盐,喊价到了500文。</p>
更夸张的是,扬州市面上开始流行一种叫盐券的。</p>
就是用纸,在上面写下多少斗的盐,价值多少,由扬州盐商会做担保。</p>
拿到这个盐券,就能等量兑换到精盐。</p>
当李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只是微微一笑。</p>
市场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原因有两点:</p>
一、精盐因为数量稀少,暂时称了硬通货,并且在人为的操作推动下,还在快速升值。</p>
人们在金融市场,从来买涨不买跌。</p>
二、江东商人普遍看好精盐未来的发展,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种精盐接下来一定会流入淮南、河南、河北。</p>
那里有广袤的市场。</p>
例如此时扬州盐券,涨到了八百文一斗,有人相信,精盐卖到河南,河南的有钱人,会出九百文买一斗盐。</p>
一斗盐大概12斤半,可以供600个人吃一天。</p>
对于世家大族来说,九百文实在不算什么钱。</p>
甚至人们相信,河南、河北很快也会出现盐券。</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