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p>
李倓眨巴眨巴眼。</p>
两人尴尬地对视了一下,李隆基问道:“你刚才说什么,朕……我听没清楚。”</p>
“大父,孙儿说现在澄心堂一天能出六万张纸。”</p>
“六万?”</p>
“是的。”</p>
“你确定是六万,而不是六月每天出两万?”</p>
“是六月每天出六万张。”</p>
李隆基的脸色严肃起来,刚才的慈祥顿时荡然无存。</p>
“建宁,你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p>
“在说澄心堂。”</p>
“你说你的澄心堂一天能出六万张纸!”</p>
“是的!”</p>
“你可知欺君之罪的后果?”</p>
“大父恕罪,孙儿只是如实陈述,不敢有半分隐瞒!”</p>
“当真?”李隆基霍然站起来,眼睛瞪得大大的,死死盯着李倓。</p>
“当真!”</p>
“你是怎么做到的?”</p>
“一是将原料改成竹子,解决了原料不足的问题;二是用水碓打浆,大大缩短了打浆的时间;三是在纸里加入了新的原料,增加了纸的韧性和光滑程度;四是将生产分工化。”</p>
李隆基并不会造纸,但是他敏锐地抓住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点,他问道:“何为生产分工化?”</p>
“孙儿举个例子,以前的一个人造纸,从找原料,到将原料剁碎,再打浆、浸泡、洗涤、打槽、抄纸、晾纸,这一套工序下来,大约一百日左右,一个造纸多年的老工匠一百日可以制作一千张纸已经很不错了,若是将工序交叉,合理利用后面晾纸的时间,一个工匠一年大约能出五千到七千张纸。”</p>
李隆基听得云里雾里的,他对造纸自然是一窍不通。</p>
但这不是重点。</p>
李倓继续说道:“在过去,这个工匠要会造纸工序的每一个环节,这样的工匠,要好几年才能出师,并且对工匠个人的体力要求很高。”</p>
“所以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p>
“专门的人做专门的事。”</p>
李隆基微微一怔,他目光从疑惑,变得惊诧,再变得明亮起来。</p>
中国古代有没有分工?</p>
这不废话吗!</p>
肯定有分工啊!</p>
缺的是分工吗?</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