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太素被朱桢说的哑口无言,理智上知道他说的有道理,可心里实在过不去那个坎。 读书人都讲究一个清明,任何欲望都是不可取的。</p>
此时大明朝十分推崇程朱理学,朱熹那句“存天理,灭人欲”可是不少人奉为圭臬。</p>
朱桢不屑的很,从后世观点来看,朱熹的这劳什子“存天理灭人欲”可是耽误了不少人!</p>
尤其是女子,明清时期对女子的压迫如此严重,朱熹要负一半的责任。</p>
“王爷为何要立碑?”</p>
茹太素实在想不明白朱桢这个举动,他又与那钱震没什么关系,怎么会帮着他?</p>
朱桢见他还没想明白,便提点了一句。</p>
“世人追逐名声,哪怕是你们读书人也一样。”</p>
茹太素被噎了一下,想反驳又不知从何说起,憋屈得很。</p>
朱桢仿佛没看见,继续道:“若是其他人发现了城内盛赞钱家的状况,本就心里痒痒,此时又发现城门口立了功德碑,来来往往的商客旅人都能瞧见,名传千里,他们能忍得住不出来献粮吗?”</p>
茹太素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王爷考虑的周到。”</p>
那可不是普通的墓碑,那是功德碑啊!</p>
足以流芳百世,得后人称颂!</p>
谁能不心动?</p>
不就是献粮吗,拿走你的粮,离开我的床!</p>
粮食没了还可以再转,平常的时候哪来这么多机会能立功德碑?</p>
这东西可不是谁立的都能承认,当然是只有官府所立才能得百姓称赞。</p>
功德碑才多大,一共能写几个字,去晚了可就刻不上了!</p>
钱震大大咧咧的送粮,全部送到知府,还怕惹了朱桢不高兴,连忙来告罪。</p>
可朱桢却没见他,只是让他去城门口瞧瞧。</p>
钱震心里一慌,七上八下的,生怕自己是惹了祸,又不能不从,赶紧派人去城门口瞧瞧。</p>
他在家中坐着等候,结果,很快便看到小厮兴高采烈的回来了。</p>
“老爷,王爷在城门口给您立了一块功德碑啊,将您献粮的数目全部写了上去!”</p>
钱震惊喜,蹭的一下坐不住了,“当真?!”</p>
没想到他自作主张,利用此事赚取了好名声,楚王非但没有生气,竟然还这般给他面子!</p>
太好了!太好了!</p>
钱家列祖列宗,小辈给您光宗耀祖了!</p>
钱震喜得在屋子里走来走去。</p>
城门口。</p>
功德碑就这样立着,城内的人都挤过去看内容。</p>
王晋倒是不怎么识字,但他大胆的让城门守卫帮忙念了一下。</p>
回去之后,乌林县的人都涌过来询问,城门口是发生了什么事。</p>
王晋说道,“城内的钱家,给咱们王爷献粮好几万斤呢。”</p>
村民一听,纷纷称赞,“这钱家真是好人啊!”</p>
王晋却摇头,“这肯定是王爷帮咱们要的呀,咱们这么多难民挤在城里,每天吃的喝的,王爷都要操心,粮食不够了,就去问他们要了。”</p>
王爷若是不张口要,这些人才不会主动开仓放粮呢!</p>
王晋此人并非是脑袋通透,只是单纯信任朱桢,过去水灾半个月都没人献粮,王爷来了两天就有人献粮了,这不是王爷的功劳是什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