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日,朝廷再次下旨:准许雷州别驾苏辙、琼州别驾苏轼二人北归,且可自行选择地方居住。而苏辙选择了京西北路的颖川县,而苏轼选择了两浙路的宜兴县。表面理由都是,这两个地方分别都有他们在南贬之前所买下的田产。</p>
但是朝中众人的解读却完全不一样。</p>
首先,二苏的赦免北归非常地突然——即使是有黄庭坚与秦观的北归为前兆,但此时对于二苏连象征性地先选择中间地方过渡一下的步骤都没有,一下子就完全赦免放回了,这显然是出乎绝大多数新党官员意料的。</p>
其次,苏辙自己选择返回居住的颖川县很特殊,它是颖昌府下面的一个县,距离京城只有一步之遥,苏辙在颖川县的田产虽然是一个极好的理由,但是正因为这里距离京城如此之近,难免不会让人浮想连篇。</p>
而且,绍圣元年,苏辙是从尚书右丞守门下侍郎之位贬出,象他这类的高官,在政治风向一旦变化、瞬间官复原职的可能性之大,令一众新党官员为之忧心忡忡。而颖川县的苏辙旧宅那里,也平白多了不少窥探的眼睛。</p>
反倒是去了两浙路宜兴县的苏轼,却少了很多关注的目光。而且他还没有走寻常路线,先是搭乘了海商的海船一路行至明州,然后从这里改走内河路线,虽然是要比他的兄弟更早到达了目的地,但却没有人在意他的行踪。</p>
包括更没有人在意,从明州一路送苏轼过来的是海事院的官船,而且在到达宜兴县后,竟然并没有返程,而是一直静静地停在太湖边的码头上。</p>
建中靖国元年十月初三,又是一道敕令的发出,却是彻底地震惊了朝野:</p>
琼州别驾苏轼,复任朝散郎,即刻回京听任!</p>
虽然朝散郎只是一个正七品的寄禄官,但是这却是他于绍圣元年在定州被南贬前的寄禄官职,其中的象征意义不言自喻。</p>
而最后一句更是关键中的关键:即刻回京听任!有什么重要的任命不在这里明确?却是要回到京城才重新任命呢?</p>
原来,大家对于二苏关注的重点都看错了啊!</p>
正当朝中众人都在追悔莫及地埋怨自己的判断失误时,太湖边上的那艘官船已经迅速拔锚启航,快速驶出江南运河、过长江、入高邮湖、走汴水,以这个时代无法想像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疾驰进入京城。</p>
十月的汴水,虽有早晚的萧瑟寒意,但在日头一出之后,便就立即恢复了秋阳高照的大好风光。</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