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刚。”写完奏章之后,毛滂默念了几次这个名字,听秦规说不过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商人之子,却能被秦家庄的秦三叔聘为二掌事,真是个不一般的人啊。</p>
次日,毛滂还得接见本地各个官员的拜见。</p>
从军衙到县衙,这样的拜见往往会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也是大宋官场的惯例,新任地方官得借此熟悉当地的官吏,了解地方的政情。而下面的官吏也可设法与上官拉近关系。</p>
上午最先安排的是军学官员,毛滂素以诗词文学着称,办学教育一事自然在他的眼中极为看重。</p>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林武功在国子监时,也曾与毛滂有过一面之缘,很早就送来了拜帖,毛知军自然是优先安排见面的。</p>
高邮军学的规模不大,之前每年取解的名额大约是二十多名,保持在军学读书的也就五十名左右,所以除了林武功是国子监委派而来的正式教授外,还有之前军府长吏从本地文人中推荐来的两名兼职教授。</p>
毛滂今天没有穿官服,以示对各位到访教授的亲近。所以他一开口就说:</p>
“毛某素闻高邮位处楚扬之间,地据江淮之胜,乡人多好谈儒,名贤高士辈出。今天与三位皆是文友会面,不论上下级关系,还望三位不要拘礼。”</p>
林武功等人顿觉心中一暖,看来这位毛知军还是我们文人中的表率啊,赶紧称谢:“毛知军礼贤下士,实是高邮文坛之福分。”</p>
毛滂摆摆手,说道:“都说了今天没有什么知军,大家不妨叫我表字泽民就好。今天请各位过来,就是想听听大家对于地方教育的一些看法。不管是学生开蒙学习的,还是士子取解考试的,以及军学要怎么发展的,都可以拿出来讲讲。”</p>
几人相视看看,终于感受到毛滂的真心与诚意,便不再客气推托,各自讲起了来之前就准备好的话题。</p>
有提议毛滂本人来军学能给学生偶尔讲讲课,最好是诗词歌赋方面的;</p>
也有提出目前军学的学田数量不够,如遇灾年歉收则难以维持学校开支;</p>
还有建议可以在县里新建县学,以便形成多层次教学;</p>
林武功则是重点介绍了今年准备参加秋季取解试的学生情况,其中有意地提到了秦刚,说此子不仅之前学业优异,今年开始学习策论写作后,文笔甚佳,并且观点颇有见地。最后还提到了他所作的那半阙《丑奴儿》。</p>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