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世家就是这个样子,朝廷对于世家的税收能收上来五分之三都算是多的。 更是有可能连五分之二都收不上来。</p>
国库里的大部分库银都是大唐最低层的百姓收上来的。</p>
“陛下,太子和长孙大人有折子呈上来。”王德举着八百里加急的折子放在李世民的面前。</p>
长孙皇后正想规避,被李世民拦了下来:“观音婢你来来看看承乾写了写什么。”</p>
“二郎,这是朝中的事情。我看不太好吧?”</p>
李世民强硬的将长孙皇后拽到自己的身边:“有什么不好的?你怎么不能看。咱们一起看承乾写的什么?”</p>
李承乾的折子简单明了的述说了他在山东地区的所见所闻。</p>
还上书自己的感想:“大唐所沿用北魏的均田制,儿臣简单理解为是将大唐无主的土地按照人数分给农民土地。从周朝开始土地便是只归国家所有。</p>
到了秦朝商鞅变法的时候,土地才慢慢变成了私有制。大唐建国一十三年,武德元年的农民耕种已经是到一定年限。”</p>
“此时山东大旱更是几十年闻所未闻的事情,早在旱情的初期,便有百姓将自己的土地低价卖给当地的氏族来换取口粮。”</p>
“在儿臣看来。山东大旱受到最严重的人是山东的百姓并非是山东的氏族。儿子肯请陛下修改律令。”</p>
“大唐可以把土地租给百姓,规定每人每年按制度缴纳田赋,谓之租!</p>
根据土地的好坏,根据土地的出产量,每户人家每年还要缴纳棉布及丝织品,谓之调!并且规定男子需服力役,不想去服役的男子则可缴纳绢代替,谓之庸。”</p>
李世民看到这里就将手中的折子放在了桌子上,苦笑的看着长孙皇后:“观音婢,承乾是不是不明白修改一个律令多难?”</p>
“承乾也太过儿戏了。”长孙皇后也皱着眉头看着奏折。</p>
一个成熟的政令在朝堂上是需要经过多少的磨砺?</p>
哪里能够说修改就修改的。</p>
“承乾说的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均田制现在确实是不在适合大唐。现在大唐绝大部分的土地都是在氏族的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土地真正的在百姓的手里。承乾考虑的也不是没哟道理。他是将事情想的太过理想化了。”</p>
李世民轻叹了一口气,承乾说的便是朝臣也有所研究。</p>
在武德四年的时候,朝臣都已经争论过这件事情,但是具体的情况犹豫不决也是无法拍板。</p>
李世民刚说完李承乾对待政务有一些的小孩子气。</p>
但是在一份折子上面,李世民看到了承乾的成长。</p>
李世民是知道承乾在心里多么厌恶氏族。</p>
偏偏现在氏族根深叶茂,朝廷大半的朝臣几乎都是出自世家。</p>
但是承乾在奏折中所说的庸,在用另一方面让世家的男子交税。世家的男子怎么能会服役,他们肯定会让自己的的家族拿出来相应的绢给自己抵消赋税?</p>
有了这个政令,在后期的时候国库日后定然是比现在的超出的。</p>
“哎,小孩子还是小。”</p>
李世民嘴上说着李承乾想的太简单,嘴角的笑意压都压不下去。</p>
如果有现代人看到指定会说一句,陛下的嘴比AK还难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