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看到光幕中提到孙中山不想走农民起义的老路,朱元璋感觉有被冒犯到。 “父皇息怒,或许是这后世的孙中山,觉得需要有先进的救国思想,才能推翻清朝。” “而农民不过想的是衣食住行,并不一定能接受他的思想而已。” 太子朱标说道。 “哼,如果他真是这样想的,那他就太肤浅了,成不了事!” “谁说先进思想就一定与农民无关了?再先进的思想,也无非是如何治国施政而已,只要是治国施政,那就脱离不了民生经济。” “他以为他就清高了,瞧不起咱农民了?咱就看他能不能成事!” 朱元璋显然是已经对孙中山有了成见。 “父皇,儿臣认为,这孙中山之举也是有道理的。” “之前几次起义,都以失败告终,如果是农民起义,手上没有武器,没有将领训练,如何行军打仗?” “反而如果能策反新军,手上就有现成的力量。” “毕竟,后世的打仗是枪支弹药,与我们的刀箭攻伐不一样。” 太子朱标无奈摇了摇头,提醒道。 。。。。。。 秦朝 嬴政看到孙中山的黄花岗起义再次失败,不由得问道: “通古,对此孙中山,你是如何看待?” 李斯沉吟一下说道:“陛下,如果从军略而言,这孙中山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不管是之前的广州起义,还是现在的黄花岗起义。” “甚至是光幕中说一共有十多次起义,在臣来看都是以卵击石之举,无法造成太大声势,很快就会被军队镇压。” “就好比,这等和风细雨的起事,根本就无法撼动朝廷。” 李斯见嬴政点了点头,于是又继续说道: “然而,此人起义之举,应该说意义却比较重大。” “这光幕中提到的辛亥革命,乃是1911年,而这黄花岗起义就正好是在1911年发生的。” “或许是这场起义,让全国各地的革命派系看到的希望,知道有这样一处地方,有这样一群人,在做着相同的事。” “这样,可以鼓舞更多的革命之士坚定信心!” 嬴政说道:“所以,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李斯说道:“应该说两者皆有。” “此人提出的革命纲领、方针,为这场全国范围的革命提供了明确的思想指导,众人知道为何而战。” “再有就是可以团结不同革命党派之间的关系。” “再加上此人身体力行,发动起义,起到极强的带头示范作用!” 嬴政沉吟了一下,才点了点头,认同了李斯的说法。 “如此说来,也是难得得人才啊!可惜,生在那种乱世!” “或许正因为这种人,才能颠覆乱世。”李斯轻声说道。 “哦?通古对此人如此看好?” 嬴政一愣,随后又继续看向光幕。 。。。。。。 【早在1908年11月,安徽陈独秀创建的越王会,就策反了安庆马炮营的新兵举行起义。】 【虽然最终起义失败,但这是国内新军的第一次起义,给反清革命带来了新方向,看到了新军的重要性,军队起义的成功率,远比农民,知识分子、帮会等要高得多。】 【1911年1月,蒋翊武等人在湖北成立革命性质的文学社,旨在通过文学,将革命思潮渗透到新军中,从而掌握革命武装力量。】 【有五千多名新军士兵,加入了文学社和共进会,约占武昌新军总人数的1\/3,】 【而此时的清政府,却昏招频发。】 【1911年5月,清廷同意了立宪派的要求,决定实行内阁总理制度。】 【但却成立了以庆亲王为首的皇族内阁,实际上权力还是牢牢掌握在满清贵族手里,并没有让权给汉族士绅和小资产阶级。】 【经过这一事件,立宪派对清王朝彻底失望,一部分汉族士绅不再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开始转向革命阵营】 【1911年5月,清政府实行铁路国有政策,宣布收回由民间出资建造的粤汉铁路、川汉铁路,这一举措,引起湘鄂川粤四省各阶层的强烈不满。】 【掀起了四省保路运动,尤以四川最为强烈】 【6月,四川保路运动已经聚集20多万人,清廷惊慌失措,抽调湖北新军前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1\/3的新军被调走,导致了武昌城防空虚。】 弹幕:所以皇室是不可能希望大权旁落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将其推翻。 弹幕:说到底还是利益集团的角力。 弹幕: 。。。。。。 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一看光幕中居然真的提到的陈独秀策反新军, 一下子也没话可说。 闹造反的人,谁不希望能够得到正规军队的支持啊? 一来武器装备精良齐全,二来成建制,有战斗力,拉出来就能打, 跟农民起义的泥腿子军队那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只是,这陈独秀策反新军之后,怎么起义也会失败了?” 朱元璋看着光幕之中有点疑惑。 其余众人也不得其解,或许是因为大清气数未尽,仍然有比较强悍的军事力量。 突然太子朱标问道: “父皇,你说这清政府一遇到西洋军队就投降,割地赔偿,可是一旦镇压国内起义军就英勇无比。” “这,这是不是有点怪?之前孙中山的起义规模小也就不说了,可是这陈独秀策反新军,怎么也失败了?” 朱元璋也是一愣,随后就更是勃然大怒: “格老子的满清苟杂!合着就是个窝里横,欺压咱汉人百姓就耀武扬威,一旦遇到洋人就夹起尾巴,恨不得跪下!” “混账,欺软怕硬的狗东西!” 见朱元璋言辞粗犷,太子朱标不由得面色尴尬,连忙出言安抚。 “父皇您息怒,这大清也撑不了多久了。” “您看,这四川的保路运动,清政府居然将兵力抽调一空,如果那接受新思想的新军起事,恐怕清政府要焦头烂额了。” 朱元璋一听,果然呵呵一笑: “嘿,咱就看看是不是真会这样!” 。。。。。。 清朝 道光年间 这时的道光帝,已经做出艰难的决定,同意签下丧权辱国的赔偿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