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天以后,朱允熥这几天基本都是每天去灵前守灵,守灵的时间更长了,不像以前几乎是露个面就被东宫的人带回去。</p>
而朱允炆、朱允熥兄弟之间,却没有了有任何的交流。</p>
再联想到近日皇帝对二人的态度变化,让一些知情人感觉到风雨欲来,气氛逐渐变得波云诡谲。</p>
朱允熥不在乎他人的想法和看法,只是按照自己的计划行事。</p>
而老朱这头,虽然之前朱允熥的举动让他多了一些考虑,可若要就此放弃允炆,他一时半刻也下不了决定。</p>
因此老朱便对朱允熥多了一些关注,想要看看这个小透明孙子会不会带给他更多的惊喜。</p>
若是有那个可能,过两个月太子朱标出殡,打幡、摔盆的孝子人选,说不得都要更换。</p>
下头的文武百官也是心思各异。</p>
在太子薨之后,有些官员试探着请立秦王朱樉为太子,却被皇帝坚决拒绝。</p>
而至于历史记载的朱元璋觉得燕王朱棣像他、想要立为储君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那只不过是朱棣美化自己的造反行为而已。</p>
此后,文武百官算是回过味来了。</p>
皇帝对太子的偏爱一览无遗,就算太子薨逝,大位也是由他的子嗣继承,其他皇子毫无染指的可能。</p>
如此皇次孙朱允炆如今越来越被一些人关注,尤其是文官集团,他自幼接受传统的儒家文化熏陶,对于儒家的很多理念非常认同。</p>
在这些文官眼里,朱允炆甚至是比先太子朱标更好的储君,先太子朱标只是表面看似仁君、宽厚、温文尔雅罢了,实则内里和他老子一样的狠辣果决。</p>
相比其他还蒙在鼓里的同僚,詹徽此刻已经有了一些紧迫感,那日在武英殿所见,由不得他不去多想。</p>
他的父亲詹同曾经在元朝时为郴州学正,也曾经是陈友谅的翰林学士。投降老朱后,詹同一路升官至吏部尚书,如今父子二人皆为吏部尚书。</p>
黄子澄是洪武十八年的探花,学识渊博,和皇次孙殿下又有半师之谊,这人便是他在皇储之争一事上的天然盟友。</p>
先是和父亲通了气,又寻机和黄子澄交流一番后,得到了回应,詹徽心里便踏实了许多。</p>
只待时机合适,朱允炆身后的文管集团便要发力。</p>
这日早朝,一切事务在有序的展开奏对,朝堂的秩序井然有序。先见外国使臣、离京赴京官员,再汇报边关军事,再是日常政事。</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