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濬,字仲深,琼山人,着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被明孝宗御赐为“理学名臣”,被史学界誉为“有明一代文臣之宗”。历事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朝,先后出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翰林院学士、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弘治七年升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 丘濬,过目成诵,史称“三教百家之言,无不涉猎”,他做官后长期从事编纂工作,曾参与修《英宗实录》、《宪宗实录》、《续通鉴纲目》等书。他自称“仕宦不出国门,六转官阶,皆司文墨,莫试涖政临民之技”,他虽多年“皆司文墨”,但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尤熟国家典故,以经济自负”。 丘濬,在明朝宰辅中以“博极群书”着称,吴伯与《国朝内阁名臣事略》称他为“当代通儒”,举凡六经诸史、古今诗文、以至医卜老释之说,无不深究。一生研究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医学、戏剧等方面,他提出“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比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家贫无书,曾经走数百里路借书,必定将书借到才罢休。考取广东乡试要罢免二千人,丘濬则请求未满三年的仍任原职,无特别贪婪残暴劣行的官吏仍留任,留下九十人。王恕争辩无结果,要求离职。太医院判刘文泰曾经与丘濬家有过来往,刘揭发王恕失职,王恕怀疑刘是受丘濬指使,而舆论大哗,说疏稿是丘濬写的。王恕竟由此事被罢官,人们由此对丘濬很有看法,给事中毛珵、御史宋德、周津等纷纷上奏章弹劾丘濬不能位居相位,孝宗不理睬。 丘濬在朝廷的最后几年,他陆续呈上了十三份奏章请辞还乡,但却没有得到孝宗的批准,便在任上去世,终年七十六岁,孝宗下旨辍朝一日赙宝钞一万贯,追赠“太傅”,谥号“文庄”。孝宗又撰写了《特赐谥策文》,命行人宋恺扶灵将遗体运回海南,灵柩抬到海口滨涯村时缆绳突然神秘地绷断,于是就地安葬。 丘濬是明代实学开创者,他的《大学衍义补》一百六十卷和《朱子学的》是儒家经典着作,他还撰有《家礼仪节》八卷,由于丘濬对明代理学的非凡建树,被明孝宗御赐为“理学名臣”。丘濬当过史官,并编撰过多部史学着作,其史学着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官修史书,包括《英宗实录》、《宪宗实录》等;一种是私修史书,包括《续修通鉴纲目》、《世史正纲》三十二卷、《平定交南录》一卷等。其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史德和史识两个方面。到修撰《英宗实录》,有人说对于于谦之死应该按不轨判罪来记载,丘濬说:“土木堡之变,如果没有于谦,国家就很危险。事情久已有了定论,于谦所受的冤枉不能不辩白清楚。”。 丘濬以政治家见称于史,他一生仕途顺畅,官至卿相,且着书立说,为世人敬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海南人而至“宰相”者,唯明之丘濬矣。史载他七岁时写的《五指参天》一诗,显示出他自幼已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志。丘濬虽以政治家见称,在文学史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其“诗出乎天趣自然”的主张,开一代诗风,是中国诗界供奉的诗歌创作最高境界。丘濬诗作大都体现出清新自然的风格。 除了以诗文名世之外,丘濬又是传奇作家,他的剧本《投笔记》、《罗囊记》、《学鼎记》和《五伦全备记》,被认为“启导了明代文人创作传奇的风气”,后者在17世纪更流传至韩国,被译成韩文,作为学习中国语的教本。丘濬的诗,在明朝深受推崇,时人争相索求,平生作诗几万首,口占信笔,不经持择,但缘手散去,今尚存千余首,收入《四库全书》的《重编琼台稿》所录不过三百。 丘濬自己花钱在府学宫,明伦堂后面修建了一间石屋,用来收藏他从京师带回送给府学的各种典籍,据说,海南才子王佐就曾在此石屋中读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