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与弼,初名梦祥、长弼,字子傅,号康斋,崇仁县莲塘小陂人,是崇仁学派的创立者,明代学者、诗人,着名理学家、教育家。 吴与弼的先祖吴兢,为唐朝汴州人,唐睿宗时为朝廷议大夫,吴兢的七世孙吴宣,迁居抚州,吴与弼的高祖吴景南,擅长诗赋,元代理学大儒吴澄曾为其诗集作序。曾祖吴审,“博学、诗藻清丽”,祖父吴泾,迁居崇仁,父亲吴溥,官到国子监司业,着有《古崖集》。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对吴与弼的教育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吴与弼六岁入学,七岁学对句,八、九岁在乡学读书时,即已崭露头角,对文学、天文、律历、医卜均有所学,十六岁学诗赋,十八岁习以科举之业。年方十九赴京侍奉时任国子监司业的父亲,得拜明代“三杨”之一的冼马杨溥为师。其时,在其父任所获读朱熹所编之《伊洛渊源录》,自谓“睹道统一脉之传”,“于是思自奋励,窃慕向焉,而尽焚当时举子文字,誓必至乎圣贤而后已”。 吴与弼谢绝与人交往,独处小楼二年,专心攻读《四书》、《五经》和洛学、闽学两个学派的语录,无意进入仕途,决心以讲授理学,传播程、朱哲学思想为己任。吴与弼一生不应科举,讲学家乡,屡荐不出。由山西佥事何自学荐举入朝,后御史涂谦、抚州知府王宇也一再荐举,他都谢绝不出。御史陈述又荐举他入阁讲学,帝下诏江西巡抚韩雍前往礼请,他又辞谢不出。 石亨与大学士李贤上疏荐举,并派人前往征召吴与弼进京,授为左春坊左谕德,他上疏请辞。英宗召入文华殿,咨询其因,他以“浅陋之学,衰病之躯,有负期待之重,岂敢窃禄为官”力辞,后又多次上疏辞职,并由其子向吏部告以病重,才得以允准。辞官归里后,在呈英宗的谢表中力陈十事,说:“一曰崇圣志,二曰广圣学,三曰隆圣德,四曰子庶民,五曰谨命令,六曰敦教化,七曰清百僚,八曰齐庶政,九曰广言路,十曰君相一德同心。”词语恳切,获英宗嘉许,派人护送回乡,并命地方官按月支给仓米,以示关怀。 吴与弼晚年,家境窘困,负债累累,贫病交攻,终不失志。吴与弼不仅是明初一位着名的理学家,而且是一位着名的教育家。在历史上他是、娄谅、胡九韶、车泰、罗伦、谢复、周文、杨杰、饶烈等笃学之士。其弟子后又分成两派,陈献章得其“静观涵养”,遂开白沙学派之宗;胡居仁、娄谅等“得其笃志力行”,遂启余干之学。于此可见其历史影响之大,与弼品德高洁,襟怀坦白,不计个人恩怨,而学识渊博,人称“康斋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