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经筵最初,它只是皇帝们为了学习特定知识的一种临时性方法。</p>
汉朝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开始提倡文治并将儒学提升为“国教”,昭帝下诏寻找能够解读《韩诗》的人,蔡义应诏前往,皇帝听后很满意,封其为光禄大夫给事中,专门为汉昭帝讲解《韩诗》,经筵雏形由此开始。</p>
古代各皇朝治理天下,除了依靠朝廷官僚,更多的是靠千年来的儒学经典、礼仪、伦理观念,是靠孝道、“君君臣臣”等价值观。</p>
所以经筵虽然是个只有象征意义的仪式表演,但它却可以告诉天下臣民。</p>
皇帝和大臣们坚信实现大同之治的方法,就在这些经典和史籍中,天下安宁的基础就是这些儒学经典。</p>
到了明朝,经过千年的演化,经筵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学习教育,演变为类似于祭祀天地、亲耕的仪式化表演。</p>
这种表演,可以更进一步地固化传统在人们思想里的地位。</p>
需要说明的是,明朝的经筵是从正统年间开启,正统之前的宣仁文太四朝都没开。</p>
洪武十五年有个致仕的晋府长史桂彦良,倒是在他上奏的十二条《太平治要》提了一嘴要开经筵,太祖没搭理他。</p>
一直到正统年间,因为正统帝年少,内阁老臣“三杨”认为此时朱祁镇还应该以读书学习为主,于是由杨士奇主笔,上了一封题为《请开经筵疏》的奏折,请求重启经筵制度,得到太后及朱祁镇批准,至此,明朝正式恢复经筵制度。</p>
但朱厚照却很明白在明朝开经筵还有个目的,文官可以树立权威。</p>
毕竟在经筵上,知经筵事和经筵讲官都可以诘问皇帝。</p>
皇帝在这种场合上是处于弱势的一方。</p>
侍经筵官人员虽不固定,但一次可能就有几十个。也就是说朝廷上的大佬们都差不多会在,在那种场合皇帝被讲官呵斥甚至冷嘲热讽,皇帝在礼仪限制之下,都只能笑着接。</p>
而且在经筵上为了保持威仪,还需保持正襟危坐的姿态,不能乱动。</p>
连伸手翻书或是翻讲章都不允许,其余活动四肢、变换坐姿、闭目养神、甚至于挠痒那就更不可能被允许了。</p>
皇帝如果有什么小动作或者走神,讲官就会停止讲授开始反复朗诵:为人君者,可不敬哉。</p>
在这么多官员的围攻之下,皇帝还只能被教训得跟孙子一样,哪个皇帝愿意。</p>
而儒家文官们为何这么喜欢搞这种形式?</p>
学问可大着,树立权威,压制皇权。</p>
毕竟普天之下谁敢教训皇帝?</p>
唯我儒家尔!</p>
……</p>
文华殿。</p>
燥热的气息氤氲不散,官员们一团和气,却暗流涌动。</p>
正德皇帝,年岁尚轻,却已展现出不羁的性情,方才在朝堂之上的一时兴起,无意间让众文官颜面扫地。</p>
文官们虽心中愤懑,却碍于朝纲礼仪,只能隐忍不发,誓要在接下来的经筵之上,以经典为刃,给这位年轻帝王上一堂深刻的课。</p>
文华殿内,仙鹤铜盏里吐出袅袅轻烟。</p>
朱厚照端坐于龙椅之上,面色虽平静,但眼神中却闪烁着几分挑衅与不羁。</p>
四周,文官们按品级排列,个个面色凝重,心中暗自盘算着如何借经筵之机,让皇帝收敛锋芒,听从教诲。</p>
随着讲官的一声高唱,经筵正式开始。</p>
次辅李东阳,老成持重,缓缓起身,手持《论语》,声如洪钟:“陛下,《论语》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陛下初登大宝,当以修身为本,方能治国平天下。微臣斗胆请问陛下,近日可有潜心研读圣贤之书,以养浩然之气?”</p>
此言一出,殿内气氛骤然紧张。</p>
朱厚照眉头微皱,他自然听出了李东阳话中的弦外之音。</p>
刚才自己在西角门视朝之时,举动、神态在他们看来都是唐突的。</p>
但碍于场合,他只能勉强笑道:“朕自当勤学不辍,以不负卿等期望。”</p>
谢迁紧随其后,语带机锋:“陛下,《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陛下身为万民之主,更应注重德行修养,以身作则。微臣斗胆敢问陛下,近日言行举止,可有违圣贤之道,需加以自省之处?”</p>
此言一出,殿内一片寂静,连空气都似乎凝固了。</p>
朱厚照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衅。</p>
但他还是压下怒火,重复道:“朕自当勤学不辍,以不负卿等期望。”</p>
而首辅刘健深知,此时若与皇帝硬碰硬,只会适得其反。</p>
于是,他换了一种更为委婉的方式,缓缓开口:“陛下,老臣斗胆,再引《诗经》一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言虽为警示,却也饱含对陛下的深切关怀。望陛下能时刻铭记,身为帝王,一举一动皆关乎国家兴衰,万不可轻率行事。”</p>
朱厚照本欲站起身辩论,而刚一动,知筵讲官马上高唱:“为人君者,可不敬哉!!”</p>
在场的几十个文武官员几乎同时唰地一下,看向了他。</p>
朱厚照见状,暗自告诫自己:</p>
忍!</p>
必须要忍!</p>
现在没权没势,死人牌只能打一次!</p>
于是他坐缓缓回了御座,脸上恭谨如初,“朕自当勤学不辍,以不负卿等期望。”</p>
……</p>
-------------------------------------</p>
注解1:十一年春,刘健进少傅兼太子太傅,代徐溥为首辅——《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六十九》</p>
注解2:至弘治十六年,上因《本草》讹误,命官改修,以刘文泰等充其役。——《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p>
注解3: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评价说: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1505年)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1595年)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而前者的名声和影响之所以低于后者,只是因为它从未出版过。</p>
注解4:晋府长史致仕桂彦良上太平治要凡十二条……六曰开经筵……今当大兴文教之日,宜择老成名儒,于朔望视朝之际,进讲经书一篇……——《明太祖实录·卷之一百四十八》</p>
注解5:丙辰行在礼部尚书胡濙等进经筵仪注,先是少傅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伏惟皇上肇登宝位……自古圣贤之君未有不由讲学……——《明英宗实录·卷之十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