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田豫及毌丘俭作为徐荣的左膀右臂,打回徐荣的故乡玄菟郡,指日可期。
想到徐荣,张瑞对王昶问道:“徐荣的北庭军队组建如何?”
王昶回道:“早已整训完成,其对匈奴屠各部落发起攻势已有月余,只是不知如今跑到了何处。”
不要笑话王昶。
朝廷掌控不了前线的军情很正常,这也是为什么和平时期的皇帝对边军将领格外防范的原因。
他们带着军队远出上千里,杳无音讯,谁知道他到底跑到哪里干什么去了。
可是前线将领也有难处,带着数千铁骑一路追亡逐北,大雪满弓刀。只有向导知道全军的位置究竟在哪里,信使离队连大军主力都找不到,更何况远出上千里向朝廷报信。
李广领着数万骑兵都能在塞外迷路,想让信使孤身一人在陌生且风景数百里一模一样的塞外草原上准确找到回去的路,着实有些强人所难。
张瑞只得问道:“最近一次回讯是什么时候?”
“九日前,信使捷报,大军已过受降城,徐荣率领一千铁骑,三千胡骑,正在追杀屠各本部青壮。”
受降城,这是一个不应该被诸夏遗忘的名字。
这个城池记载着太多诸夏军事上的辉煌功绩,也最能体现长城的进攻性意义。
受降城又称三降城,唐时亦称河外三城。汉朝时为外长城进攻系统的一部分,初以接受匈奴贵族投降而建,至唐朝时因后突厥汗国的兴起,成为黄河外侧驻防城群体,皆筑于北纬40度线以北的河套北岸及漠南草原。
三受降城体系是唐朝建立的进攻型军事重镇体系,控制了漠南,使后突厥汗国的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的中心地区成为唐朝北疆内的军事地区,被唐朝控制,严重削弱了后突厥汗国。
但凡有人说诸夏大军一直龟缩在长城以内,看着长城外胡虏耀武扬威,都是对受降城的亵渎。
徐荣已经追杀过了受降城,说明大军已经遥遥北出长城数百里。
这片区域,从熹平六年八月,汉军三路北伐鲜卑惨败而归以来,已经有近二十年没有诸夏大军踏足。
在这个汉室百姓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二岁的年代,胡虏一代人的寿命只会更低。足足有一代人,对这片土地充满陌生。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不是本地胡虏,哪怕随军的三千胡骑也不熟悉附近地形。
名义上徐荣全军是四千骑,但是因为军纪不严,落队、迷路的胡族骑兵必然也不在少数,能一直跟在徐荣身边的骑兵,能有两千多就极为不易。
张瑞关切的问道:“战事可还顺利,徐荣不会惨败于塞外吧?”
荀彧笑着说道:“丞相多虑了。徐将军特意选春季用兵,便是攻敌于最虚弱之时。”
“读史使人明智,汉匈大战,为我诸夏将校提供太多经典教例。”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其明年春,汉以卫青为大将军,将六将军,十馀万人,出朔方、高阙击胡。”
“其明年春,汉复遣大将军卫青将六将军,兵十馀万骑,乃再出定襄数百里击匈奴。”
“其明年春,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馀里,击匈奴。”
这一排排的“其明年春”,昭示着胡人的悲哀。一到了春天最虚弱的时候,十余万全副武装,剽悍雄壮的汉军骑兵,就会准时操着长矛大刀出现在草原上,对所有匈奴部落给予血与火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