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之前乱了,已修,建议早看的读者们刷新】 小厮离去,素秋几人轮番恭喜她。 柳拂月也道一句,这才哪到哪?他若能考上举人进士,你们再来好好恭喜我。 但也确实高兴,和素秋说:“今晚听雪院加菜,我个人出钱。” 素秋去开钱箱拿钱给小丫头了。 等她回来,柳拂月又问起:“怎样,红喜和对联贴完了么?” “贴完了。” “新衣服都发下去了?” “已发。” “随同去明家接亲的婆子小厮也都挑出来了?田总管可都训练过?” 再过几日就是楚暄大婚。 “算了,你把人都叫来,我再叮嘱一二。” 那明小姐为人怎样且不知,可明小姐的母亲绝不是善茬。上回她让田邱氏送花去明家,对方提了一堆要求。 本来婚宴前,命人去询问一下小姐的要求是尊重,小姐们为了显示自己的矜贵也会提一两个无伤大雅的要求,比如说成婚当日新房的灯笼要新郎亲手做,新房的对联要新郎亲自写,再打一对金钗等等。 可明家提的就多了,衣服首饰都好满足,夸张的还是楚暄那院子。 若是惯着对方,指不定要刷几次呢。先是说她家闺女希望自己住的房子室内是墨绿色,墨绿色才刷好,又要改成浅绿色。浅绿色刷完,又命明家老奴来传话,说浅绿色不好看,想要改成湖水蓝色。 田邱氏是会说话的,就和明家老奴说,别说你们家小姐要改成湖水蓝,就是墙壁贴金都成,我们国公府最不缺银子,只是成亲花销有规制,用超了都需要从各位公子月例上扣。 对方听说要扣月例,就说再回去和自家奶奶们商量商量,过后没再提刷房子。可又派人来说,听闻国公府有几栋靠水的二层小楼,他们家小姐喜欢水景,想将婚房设在有水景的地方。 国公府确实有这么几处小楼,可一处楚晴住着,一处楚暖住着,有一处是柳拂月日常听回话的地方,那个地方小了点,想住也可以,但最好是扩建完再住。还有一处最大,是楚晏生母住的地方。 怎么看最后只能柳拂月让地方。 柳拂月有那么一瞬间就怀疑明家事先打听过府上的院落,故意来让她腾地的。 她不想惯着明家,就命人去问楚晴,要不你为你三嫂腾个地? 楚晴一下子就火了,直接跑到玉兰院和大老爷大闹一场,凭什么楚暄成亲,却要她腾地方?姓明的爱嫁不嫁,不嫁就滚。 她这一闹,明小姐还没嫁过来呢,就惹了府上主子都不快。 婚房自然也没换。 楚晴正想讨好二哥和二嫂呢,又跑去和柳拂月说,“你若不好回话,就往我身上推。命人去和明小姐说,府上只有我的小楼能腾给她住,但是我不愿意腾。” 于是,原话传到明家耳朵里。 此事再无人提及。 回到此时,柳拂月见过那些嬷嬷,和他们说了一些注意事项,又各处巡视一二。 晚上楚晏回来,还带回两筐樱桃、两筐李子、一筐新鲜的黄鱼。 他白日里就知道柳旭通过县试的事,看见桌上的加餐,笑问:“这下你安心了?” “考过院士才能安心。你这樱桃比咱家庄子上结的好。” “那当然了,这是皇庄上司农官种出来的,我去找陛下要的。送半筐去给我岳母,半筐给祖父,我们留半筐,另外半筐分给辰哥儿的先生们。黄鱼也给岳母送些。李子你就随便分。” 柳拂月就去安排了。 辰哥儿也在,就说陛下还不错嘛。 楚晏心想,我不去要你能吃上?宫里贵妃最喜欢樱桃,每年最好的除了皇上就是送到她那,连皇后都得靠边站。 想到过几日是楚暄婚宴,家里宾客那么多,和辰哥儿说:“后日你和星哥儿陪徐先生前往道观,道观的樱桃最甜。” “爹,您不用拿樱桃诱惑我,陪徐先生去道观我还是极乐意的。”辰哥儿手撑着小脸又问:“为何每年徐先生都要去道观?去年也去了。” “他妻子忌日。” 辰哥儿点点头。 待柳拂月分好东西回来,楚晏又说:“还得劳驾夫人帮徐先生准备些祭祀之物。” “这有什么劳驾不劳驾的,你尽管放心。” “夫人做事我自然放心。”楚晏想到带回的没她爱吃的水果,道一句:“过些日子有从建安运回来的荔枝,荔枝你肯定喜欢。” “那么远运回来,还能吃么?” 新鲜荔枝还是当年祖父在世时,皇上赏了两盘,她吃过一次。好吃是好吃,可运输是真困难。说起她自己的祖父,活着的时候待孙子孙女都还不错,可惜去的太早。 “连着树一起运,再走水路,不出意外你能吃上新鲜的。即便运回来的不能吃,也有几坛子蜜腌荔枝给你品尝。” 柳拂月不禁有些期待。 次日上午,她先命马嬷嬷把祭祀之物送去给徐先生,又命夏嬷嬷给娘家送东西。 孙氏收到吃食,就和身旁的冯嬷嬷说:“我是万万没想到,还能享到楚晏的福,自从他们成亲,有新鲜的就往咱们这送。他越孝顺,越说明和月儿感情好。” “是呀,当日外面把世子传的像个二流子,比纨绔都不如。哪成想他竟这般出息?咱们大小姐是个有福的。” 孙氏点点头:“当日我还不愿意的,还是月儿自己的主意。” “不管谁的主意,您都是享福的。” 孙氏一笑,捏个樱桃塞到冯嬷嬷嘴里:“你也沾沾光。” “您这可折煞老奴了。” “我们处了一辈子,姐妹似的,什么折煞不折煞?那黄鱼命人做了,今晚上都加道菜。” 冯嬷嬷应着好,不出意外,她是要陪着夫人到老的。 冯嬷嬷吩咐完厨子回来,孙氏又和她说起一件事:“你说月儿有没有动静呢?她若再有个孩子,我就彻底安心了。” “若有,大小姐应该会命人来和您说。” 孙氏就叨咕:“也有些日子了,怎么还没有呢?”想想说:“我听说城外道观出的百子千孙图有用处,回头我去求一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