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呦,笙儿你可算是来了,你叔祖母这些日子可是想你想的紧。” “哼,说的好像你不想似的,不知道是谁这些日子到处收集书稿,饭都顾不得吃。” 燕南笙见两位老人这般拌嘴,心中满是温暖。 “我说最近我总是打喷嚏,原来真的是有人在念叨我呢。”燕南笙面上尽是认真的神色,仿佛真的在认真的思考。 表祖母一脸的惊诧,“原来被人念叨多了省的会打喷嚏吗?” 不怪她真的信了,实在是燕南笙演的太像。 见表祖母真的信了,燕南笙赶紧认错,众人笑闹着簇拥着燕南笙进了大门。 在正厅寒暄了一阵,徐老爷子就带着燕南笙去了书房。 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屋内古朴的书架和堆积如山的书卷上。 徐老爷子走到那张陈旧却整洁的书桌前,手中拿着一叠泛黄的纸张,目光专注而深邃的看了一会。 燕南笙轻轻走近,知道这是特意为自己准备的,便恭敬地向徐老爷子行了一礼,道:“表叔祖,劳您费心了。” 徐老爷子抬起头,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说道:“南笙啊,快来,咱们聊聊这近几年的乡试内容。” 燕南笙赶忙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目光略带急切地投向徐老爷子手中的纸张。 她所熟读的上下五千年虽是承载了古代五千年的精华,但是她还是想看看这个时空的古人的文化思想的体现。 徐老爷子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这乡试乃是科举之重要关卡,不可轻视啊。 你且看这几年的考题,多是紧扣经史子集,又需结合当下时政,考的是学子们的真才实学和对世事的洞察。” 燕南笙频频点头,认真聆听着老爷子的每一句话。 徐老爷子拿起一张纸,指着上面的题目说道:“就说这一题,‘论君子之德与治国之道’,这不仅要求你对儒家经典中的君子德行有深刻理解,更要能将其运用到治国方略之中,阐述二者之关联。” 燕南笙皱起眉头,思索片刻后说道:“表叔祖,我觉得君子之德在于修身正心,而治国之道在于以仁为本,以礼为纲。但如何能将二者有机结合,还需细细思量。” 徐老爷子满意地点点头,说道:“不错,不错。你能有此想法,已是难得。但还需多读些先贤大儒的论述,方能完善自己的观点。” 接着,徐老爷子又翻出一张考题,“‘议民生之苦与为政之要’,南笙,你对此有何看法?” 燕南笙沉思片刻,说道:“老爷子,我认为民生之苦在于衣食不足、赋税繁重、徭役过多。为政之要则在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使百姓安居乐业。” 徐老爷子微笑着说:“嗯,想法不错,但论述还需更加详实,要有具体的事例和数据支撑,方能令人信服。” 徐老爷子一边讲解着考题,一边将相关的学者大儒的解析和范文递给燕南笙。 燕南笙接过那些珍贵的纸张,如获至宝,仔细地研读起来。她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恍然大悟,心中对这个时代的大儒的文学思想的涵养有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 看着徐老爷子手里来回地翻着这些纸张,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给自己讲解着这些宝贵的范文,燕南笙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感动。 她深知,徐老爷子为了给自己搜集这些资料,不知耗费了多少心力。 还真是,在古代,学者的一些手稿是只传自己弟子的,外人若是想得到,可是不易。 徐老爷子为了求得一位大儒对某道考题的独家解析,不惜亲自登门拜访,低声下气,受尽冷遇。 还有那几篇珍贵的范文,是徐老爷子托了许多人情,辗转从几位老友手中借来的。 为了这些资料,徐老爷子放下了自己的尊严和骄傲,只为了能给燕南笙铺就一条通往仕途的光明大道。 燕南笙来到这个时空这么多年,也对这个时空的人文了解颇深。对于徐老爷子为了得到这些珍贵的手稿和资料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也能窥知一二。 她眼眶渐渐湿润,她抬起头,深望着徐老爷子,说道:“表叔祖,您为我付出如此之多,南笙何德何能,让您这般费心费力。” 徐老爷子拍了拍燕南笙的肩膀,说道:“孩子,莫说这些见外的话。我看着你长大,知晓你的才华和抱负。我只盼着你能金榜题名,为家族争光,为百姓谋福。” 燕南笙重重地点了点头,心中暗暗发誓,定要不辜负徐老爷子的期望。她深知,这份恩情重如泰山,唯有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燕南笙日夜苦读,将徐老爷子给他的资料反复研读,用心揣摩。 每一次遇到难题,她都会想起徐老爷子那殷切的目光和鼓励的话语,顿时又充满了力量。 燕南笙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独自一人坐在窗前,望着那一轮明月,心中感慨万千。 她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边有徐老爷子这样真心相待的亲人在默默支持着他。 燕南笙感恩命运的眷顾,让她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了如此可爱的人。 他们用无私的爱和关怀,为她点亮了前行的道路。 燕南笙在心中默默祈祷,愿自己能在乡试中取得佳绩,让这份爱和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 时光匆匆,转眼乡试之期临近。 这次乡试燕老爷子没来,他不想燕南笙的压力太大,说是在家里等她的好消息。 乡试当日,贡院门口人潮涌动,热闹非凡。阳光洒在古老的街道上,映照着一张张或紧张、或期待、或自信的面庞。 学子们身着整洁的长衫,有的手持书卷,口中念念有词,做着最后的温习。 有的则与身旁的友人低声交谈,互相鼓励。 众多学子的家人也陪伴左右,有的殷切叮嘱,有的默默祈祷,眼中满是关切与期望。 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燕南笙的出现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层层涟漪,成为了贡院门口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