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样的。。。” 徐谨言将需要刻字的事情,跟查剑英说了一下。 “我知道了,什么时候去啊?我也去帮忙呗?” 查剑英点点头,作为文学社的一员,她自然也不想错过。 “可以,到时候你也一起来。 那就这么说,你记得跟黄贝佳说一下,我先回宿舍了。” 徐谨言自然是没有意见的。 “对了徐大班,你跟孙婧雯,是发生什么误会了吗? 昨晚我看她哭了很久。。。” 就在徐谨言转身要走的时候,查剑英突然冒出来一句。 “她哭了?” 徐谨言闻言吃了一惊。 “对啊,哭了很长时间,问她也不愿意说。 只知道跟你有关。 你是不是说什么话了?” 查剑英一副好奇的表情。 因为大家对徐谨言的印象都很好,所以并没有指责他或者怪罪他。 只是询问了一番。 “我跟她。。。不太合适。 不,也不能说不合适,是没有缘分吧。” 徐谨言沉吟了一下,孙婧雯做朋友就挺好,谈朋友,还是算了吧。 王家对自己那实在是没话,自己也没办法跟王老爷子说自己跟王洛溪不合适什么的。 “没有缘分? 好吧,既然你这么说。。。” 查剑英听闻此言,也只好默默点了点头。 “那你记得这个事儿,我先走了。” 徐谨言摆摆手,离开了宿舍楼。 第二天,张老师拿来了新的油墨、蜡纸和印刷纸。 文学社的刊印工作,也正式开始。 因为大家白天还需要上课,徐谨言便将大家分成了三组。 第一组就是蜡纸刻印。 这部分工作,主要由黄贝佳、夏晓红、查剑英等几名女生以及梁右和李志宏,字写的好看的人负责。 第二组呢,就是将刻印好的蜡纸,进行印刷。 这部分工作,由陈健功牵头,与刘振云、刘治达和孙小兵完成。 第三组,就是检查以及装订。 因为徐谨言一边要衔接三个小组的工作,一边还要改剧本。 所以就带着黄自平、高小刚一起负责了这部分最为简单的工作。 一开始,蜡纸刻印还有些磕磕绊绊。 要么是写错了字或者漏字,要么就是排版不整齐,刻着刻着就歪了。 偶尔还会出现不小心蜡纸被损坏的情况出现。 不过随着熟练度的提升,很快就有完成的蜡纸,被传递到了第二组手里。 与第一组一样,刚开始的时候,也经历了学习和磨合阶段。 比如墨水不均匀,印刷重影等等问题。 不过在印过了几次后,就掌握了技巧,迅速的印刷出了符合标准的纸张。 等到周末的时候,第一本未名湖文刊,就被印刷了出来。 “我看看。” 梁右擦了擦满手的油蜡,小心翼翼地拿起这一本校刊。 “我觉得效果不错。” 陈健功也凑了过来,看着梁右翻开的校刊。 “那肯定是不错的,也不看看咱们付出了多大代价。” 刘治达拿起一条毛巾,擦了半天,也没将手上的油污擦掉。 本想也拿过来看看的,也只能作罢。 “徐大班,咱们印多少份啊?” 黄贝佳是刚才来送最后一页的,看到即将完工,自然是要留下的。 看到如今大家辛勤劳作的成果,终于可以见人了,脸上也是兴奋的很。 “你们觉得呢?” 徐谨言正忙着装订第二本。 将4开的大纸,按照标定好的页码,按照顺序放好。 然后再加上封页,对折之后,再用订书钉钉好。 这样就变成了8开的成品了。 “我觉得怎么也要印个两千份吧? 咱们学校光学生都有两千多人,再加上教职工,怕不是得有三千人以上。 两千份,我觉得说不定还不够用呢。” 黄自平手上也忙着不停。 听到这边的聊天,笑着给出了一个极为理想的数字。 “两千肯定不行,咱们没那么多纸。 顶多印五百份就没纸了。” 徐谨言听到这个数字,想都不想就给否了。 张老师带过来的纸,满打满算,也就够印五百份的。 且不说印那么多,有没有人看,光这个工作量,就得累死个人。 “我也觉得印不了那么多。 说起来,是咱们文学社和中文系的大事。 但在其他系的同学们来看,也就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而且,还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咱们这校刊,收费吗?” 陈健功点点头,对于黄自平的话,也没有太过认同。 转而又说到了要不要收费的问题上。 “我觉得可以收。 咱们这么多人投了稿,不要钱肯定不合适。 虽然说这批纸墨是学校提供的。 但我记得徐大班说过,学校就提供这一批。 再想要,就得自己掏钱了。” 梁右很快就翻完了手上的文刊,递给了眼巴巴瞅着的陈健功。 “意思是咱们还有稿费可以拿?” 刘治达本已经转过头继续拿着滚轮印刷了,听到要收费,马上扭过了头。 “那也得看能卖出多少啊? 要是卖不掉,成本都回不来,还发什么稿费啊? 徐大班,你觉得呢?” 黄自平按着订书机,咔咔几声,又是一本。 抚摸着手上的校刊,看向了徐谨言。 “对啊,徐大班,您觉得咱们应该怎么安排?” 梁右推了推眼镜,也看向了徐谨言。 “我觉得吧,应该收费。 不过费用呢,不能高。起码不能比那些正式的文刊贵。 反而还要比他们便宜的多才行。 咱们一没有名气,二没有读者群体。 只能靠着是咱们学校自己的文刊,这个情怀来卖。 而且吧,即便是能卖钱, 也得为下次刊印,留下足够的成本。 多出来的钱,再考虑稿费的问题不迟。” 徐谨言又拿起一摞印好的纸,刚要开始装订的时候,发现大家都在看自己。 想了想,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徐大班说的对,先考虑成本问题。 真赚到钱了,再发稿费不迟。 不然得话,这次发了稿费,看似大家拿到钱了。 但下次却没有钱印,这不等于是竭泽而渔嘛。” 刚才一直闷着头印刷的孙小兵,突然抬起头应了一声。 “我也觉得徐大班说得对。” 刚刚窝在一旁看热闹的黄贝佳,也跟着发表了意见。 “那咱们定多少钱,合适?” 陈健功等人,也跟着点了点头,认同了徐谨言的思路。 紧接着,就提到了定价的问题。 “燕京文学定价是三角,咱们肯定不能跟人家比吧? 一角的话,是不是有点不太尊重咱们文学社的付出? 要不,定价两角?” 说到定价,一群人顿时沉默了起来,在开始思考多少能让人容易接受的时候。 梁右的声音,突然响起。 “我觉得不太行。” 没想到,第一个站出来反驳的,居然是一直闷着不吱声的刘振云。 “徐大班,你说说呗?你觉得定多少合适?” 随着刘振云的声音落下,更多的人参与了讨论。 不过争论了半天,依旧没有一个结果。 终于,看热闹的黄贝佳忍不住了,朝着徐谨言问了一句。 听到黄贝佳的声音,工作间刚刚还热闹跟菜市场一样,瞬间安静了下来。 同学们再度看向了闷着头装订的徐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