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魏延移军陕津,就是为了防止曹操渡河,打穿河东。
这个应对,在曹操的预料之中。
河东往长安走龙门蒲津的这一条路线,是在秦晋、秦魏之争的过程当中,晋魏两国最经常用的侵入通道。甚至魏国一度在大河西侧的少梁建立军事据点,由于少梁城一侧是山地,使得秦军难以展开,因而少梁城卡在了秦国的脖颈上相当的一段时间。
在魏国强盛的时候,入侵了关中大片的土地,一直到了北洛水边上,秦国不得不可怜巴巴的沿着北洛水修筑长城抵御魏军。战国前期,魏国北灭中山,西战秦,南攻楚,东伐齐,牛叉得天下无敌。强横无比的魏国,几乎是骑在六国的头上,左边扇一巴掌,小老弟服不服,右边又扇一巴掌,小老弟爽不爽,到处招惹仇恨值,最终被掀翻在地,从此一蹶不振……
而在这个阶段,函谷关还默默无闻,甚至秦军什么时候占领了函谷关,什么时候开始修建都不清楚。直至秦国攻下来了河东之地后,联军只能走函谷关的时候,这一个关隘才惊艳了天下。
可就像是绝世红颜也难见白头一样,秦国时期的稠桑塬,现在到了汉代就变成了稀桑塬,原本的小甜甜就变成了牛夫人。
整体上来说,如果是关内的实力明显大于山东,那么走河东入关中,就有一定的风险,因为中原的援军无法很顺畅的直接通过太行山越过王屋山抵达河东,而关中的力量却可以轻易的渡过龙门渡或是蒲津渡推进到河东地,所以走函谷潼关线这个崤函通道,也就成为比较稳妥的选择。一来是路途直接,不绕道,二来是可以利用大河运输粮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