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兴三年,七月初一。
长安。
大汉骠骑将军斐氏祖庙。
斐潜祭祀五祖。
礼记:『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皆月祭之。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
虽说是要求每月一次,但是实际上还是一年五次居多,也就是春以正月,夏以四月,秋以七月,冬以十月及腊,一岁五祀。
这种祖宗祭祀,也是分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七,诸侯五,大夫三,士一,至于庶人么,在家里摆个桌就成了……
斐潜现在要做的事情虽然很多,但是依旧要一步步来做……
清晨,斐潜就带着一大帮子的人,到了斐氏宗庙之所。
只有天子和诸侯的宗庙,是放在建筑物的中轴线上的,也就是大门对着的那一条线,而大夫和士都不可以放在中心线上,必须分开来,所谓『庙左而右寝』是也。
宗庙的主殿一般都称为宗殿,也是整体宗庙建筑群落当中显得比较长,视觉效果比较深远的一个建筑,在殿内的神龛之中会供奉五祖。
宗殿之前的台阶是用白色长条石搭建出来的台阶,一共五层,正对应着五庙之数,广场左右还有两个分殿,一般会将家族之中,属于分支的功臣列入其中,比如当年还算是牛气的谏议大夫斐敏,如今就只能安放在偏殿了。
站在队列正中的,就是穿着一身的冕服,头戴冕冠的斐潜,配赤绶,为四彩,分别是赤黄缥绀四色,端是气度非凡,精神焕发。
冕冠是周朝的时候制定下来的用在最隆重场合使用的头冠,主要由延、旒、帽卷、玉笄、武、缨、纩、紞等部分组成,主要有六种样式,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合称六冕,而这六种冕冠的功能、形制都有不同,像斐潜现在,便最多只能用到鷩冕。
鷩是一种雉的名字,又称之为华虫。
所以斐潜现在身上的冕服,就有画有华虫、火、宗彝三种图腾象征,同时在裳上还刺绣有藻、粉米、黻、黼四种图案。
这一套冕服冕冠制度,一直从春秋用到了汉代,基本没有什么改变,然后唐宋明略有变化,一直到了被各种电视电影网络剧美化的我大清么,在残酷的剃发易服之下,一套沿用千年的冕冠制度也随之消失,变成了红斗笠、光脑门和一条不知道如何形容的头发尾巴。
黄月英堕马髻,身着祭服,头带步摇,耳悬簪珥,挽着小不点斐蓁,也是显得雍容华贵,仪态万方,跟在斐潜身后。
至于说蔡琰?
蔡琰混在庞统等人之后,属于,一时间钟磐齐响,丝竹齐鸣。
在礼乐之中,斐潜低头,行大礼参拜,而在其后的黄月英等斐氏子弟,以及后续的庞统家臣队列,也是一同跪拜。
虽然春秋战国之前,华夏民族就有祖宗崇拜,但是能将祖宗崇拜形成『礼』,也就是等级规范的,也只有儒家了。
儒家有很多东西不怎么样,但是不能说儒家所有的东西都不好,还是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比如这个祖宗崇拜的礼仪规范。在繁琐且严禁的一整套流程当中,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封建等级的问题,还同时有对于参与者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像是活泼好动的小屁孩,在这样的氛围当中,也会乖乖的跟着做……
这是一种集体约束的力量,而随之而来的家族观念,就这样慢慢的扎根下来,成为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羁绊。
凡事都有两面性,所以这样的礼仪也不例外。
从某个角度上来说,一个人如果有了一些敬畏的东西,做事也就不至于太离谱。当然,这里说的是普遍性,并不否认还有一部分人敬畏归敬畏,但是疯狂归疯狂的,但是大多数普通百姓,纵然不懂法律,不知好歹,若是至少也敬畏祖宗,那么在做坏事的时候多少能知道不能做,甚至只是多迟疑一会儿,或许就能走向不同的道路……
后世那么多卖假药假酒的就不说了,那些拿垃圾冻肉做什么微波炉快餐的,甚至用有病菌长绿毛的食物来做料理包,卖给那些在城市里面打拼,享受996福报的普通百姓的商家,难道不知道这些事情伤天害理?
知道。
但是依旧去做,因为在他们心中,先赚钱养活自己养自己家更重要,大不了一个人去坐牢就是……
而这个大不了一个人去顶罪,正好就是没有宗族羁绊所产生出来的想法,如果说一旦会牵扯到了宗族,很多事情就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