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六年六月二十一日上午九时,在津浦线南段从石门山到明光八八七公里处铁道旁的排水沟里,发现一具中等身材的青年男子尸体,头部被石头砸烂,脑浆溢出,带血的大石块滚落在尸体的前方。</p>
死者上身穿蓝色斜纹军便服,内着米黄色斜纹布衬衫,下身穿一条蓝色咔叽布长裤,裤子右前边有一个开口八公分长的暗口袋,上端安着一条拉链,脚穿黄帆布胶底鞋。死者的血迹虽已凝固,但还呈现殷红色,伤口淤积的血块还是软的,说明作案的时间不太长,可能是一两个小时之前。</p>
扩大勘验现场的范围,在离现场六百米远的一个塘边,发现水里一块大土块的下边,压住一团衣物。取出一看,原来是一条破旧的草绿色军裤,上边有十来个大小补钉,裤子上有许多溅喷的血迹。</p>
经化验,这些血迹和死者的血迹相同,都是b型。这显然是凶手行凶后,为了消灭罪证,脱下身穿带血的长裤,埋藏在这里。</p>
仲夏季节,四点多钟,东方就开始发白,五点钟天就大亮了。发现尸体前两个小时,也就是上午七时左右,已经是趁早上工、赶路的时刻,凶杀案件竟然发生在这样的光天化日之下,又是在铁路交通线上,可见这个凶手是很猖狂的。</p>
不过,这个地段一片丘陵起伏,铁路两旁的矮山挡住了行人的视线,凶手选择这个隐蔽处作案,正是他的预谋。现场没有发现丝毫挣扎搏斗的痕迹,表明被害人处于毫无戒备的状态,可以断定:他们是同路人,而且是熟悉的同路人。</p>
那么,被害人姓甚名谁?凶手又逃往哪里?</p>
这个案件没有留下任何一件可以显示被害人和凶犯来龙去脉的痕迹。</p>
这个案件没有任何一件证物可以指示搜索的方向。</p>
这个案件也没有任何一件凭证可以显示这起凶杀事件的性质,是情杀、仇杀,还是谋财害命。</p>
乍看起来,似乎是一片茫然。然而,只要有犯罪的存在,就不能不在辽阔的空间留下痕迹。由滁县地区和嘉山县司法机关以及蚌埠铁路局的保卫部门联合组成的一支办案队伍迅速行动起来,在上到徐州、下到南京的铁路沿线和附近的农村,展开了调查活动。办案人员坚信:只要依靠群众,深入调查,终归会弄个水落石出的。</p>
仲夏的农村,正值大忙季节。案件的调查访问工作,只有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p>
炙热的太阳烤着大地,热浪四散。两个调查小组的同志冒着酷暑,汗流浃背,以铁路为界,一东一西,走遍了沿线二十多里路的村庄和田野,访问了两百多个社员,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不知道”;或者是:“田里的活正忙,十多天没赶集了,没走过这条道”。</p>
至于被害人尸体的照片,经过辨认,回答都是:“从来没有见过这个人。”</p>
专案组的同志并不气馁,坚持不懈,继续深入调查,终于从一位铁路养路工那儿了解到一个重要的线索:6月21日上午7时,就在出事前不久,石门山车站养路工老郝自北向南检查线路,迎面有两个人沿铁道走来,这两人一高一矮:矮个子身穿一身蓝衣服;高个子上身穿蓝衬衫,下身穿一条草绿色军裤,胳膊上挎个黄帆布包。擦身过的时候,听高个子说,他最近从北京刚回来,又要去杭州,上石门山搭车。后来渐渐走远了,一转山拐,他俩就进入了那狭窄的通道。老郝只注意检查线路,再也没有去管他们的事。</p>
老郝还约略记得这两个人的面貌,经过辨认,被害人正是那个矮子,很瘦。那高个子貌似中年,长方脸型,塌鼻子,厚嘴唇,颧骨高,左额靠近太阳穴的地方有一块很大的伤疤,面色黧黑。</p>
不知名,不知姓,在成千上万的人群中去寻找这样相貌的人,难度之大,可以想见。不过从被害人的衣着、修路工提供的形象以及这两个人的去向看来,他们是北方人的可能性比较大,于是决定沿津浦路线向北方搜索。</p>
自石门山以北的各个大小车站都接到了电话通知,密切注意有没有上述特征的高个子中年男人上车。</p>
一组办案人员分头到石门山、板桥、小溪河、李二庄车站,召开检票、服务人员座谈会,请他们回忆6月21日当天有没有发现可疑的乘客和可疑的迹象。</p>
上万张协助侦查破案的通报及时发往定远、凤阳、嘉山、滁县和淮北宿县、阜阳地区的十几个县,要求各地公安机关协助了解当地有没有走失人员,在走失人员中有没有同死者面貌相似的人,有没有同凶手相似的人。</p>
通报还发往全省的几个大劳改农场和监管所,要求他们检查在逃的犯人中有没有同凶手相象的人。</p>
七个小组带着通报,分头到淮南、淮北,深入到各公社,逐村逐户地查寻。</p>
一张张捕捉罪犯的网张开了。</p>
各地群众大力协助,纷纷向办案人员提供线索。石门山前一站的板桥车站反映了一个情况:6月二21日上午10点多钟,201次慢车检票时,有一个高身材的中年男人,长方脸,面容黧黑,左上额还有一块伤疤,挎个黄帆布包,手持到蚌埠的车票,因为抢着进站,同一个挑担子的妇女争吵起来,耽搁了检票时间,所以这个小站的服务人员对他的印象很深。</p>
</p>
这人是不是那个犯罪分子?</p>
犯罪分子在石门山以南作案,很可能越过石门山,在前边另一个车站上车,以躲过追踪,这是潜逃犯惯用的伎俩。而且,他又是那么急急忙忙地抢着上车……</p>
作为侦查人员,对每个可疑的线索都不应轻易放过。于是,在这个嫌疑分子所到的终点站蚌埠,展开了一场仔细的搜索。</p>
各个小旅馆的旅客循环簿都集中起来,22、23日两天过往的旅客中有没有形迹可疑的人,这些旅馆的服务人员都在认真地回忆。</p>
车站、码头和一些比较混杂的场所都有人不动声色而又十分警觉地监视着,注意有没有同那个嫌疑分子相似的人。</p>
6月21日上行的201次列车上的列车员被邀集在一起,能够找到的这趟列车上的一百多名乘客都一一经过访问,是不是注意到有这样一个嫌疑分子。</p>
在板桥发现的那个嫌疑分子的行踪找到了。一个在板桥和他同阵上车的乘客说,这个挎黄帆布包、脸上有块疤的是涡阳人,他下了火车,就直奔汽车站,上涡阳去了。听说他家住涡阳县孙集公社。</p>
专案组的成员不顾劳累,长途跋涉,立即赶到目的地。</p>
公社保卫干部一听专案组介绍所要搜索对象的特征和踪迹之后,马上就提到郭德营的名字。这家伙一向不务正业,偷鸡摸狗,搞投机倒把,常到蚌埠、明光、滁县一带贩买贩卖,曾被拘留多次。现在他不在家,上阜阳去了。</p>
事不宜迟,专案组成员乘专车赶到阜阳。在当地公安机关配合下,查实这个嫌疑分子常到大于口十六号一家姓卢的家里。据说,他们是表亲,常合伙跑生意,从北方贩香烟,从南方贩茶叶。前两天这个姓郭的又来了,后来,两人到河南固始去了,他们在固始城郊公社有个落脚点。</p>
这家伙的行踪诡秘得很。</p>
专案组风驰电掣,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他们听了案情介绍,看到协查破案的通报,都说去年在石家庄弹棉花时碰见过一个同被害人相象的人,他叫陈光巨,是温州地区永嘉县古庙公社人。</p>
一个新的大有希望的线索展现在专案组的面前,侦破工作到此有了一个很大的转机。</p>
专案组迅速调整了原来的侦破工作方案,组织力量,南下三千里外的温州地区,带着现场搜集到的衣物,查找被害人的下落。</p>
在当地司法机关的配合下,一场新的战斗开始了。</p>
这个地区青年手艺人确实爱穿带拉链口袋的裤子,也爱穿细纹米黄色卡叽布衬衣。这两种服装在当地都是成批生产。死者衬衣上螺旋纹纽扣是温州市街道五七工厂生产的,全省各地都有经销。初步查证得来的这些情况说明,被害人有极大可能是温州地区人,但不是连云港那三个年青人所说的陈光巨。永嘉县的陈光巨安全地呆在家里,他从去年冬天到河北省石家庄弹了一阵子棉花,赚了一些钱之后,过不惯北方的生活,早已回家,一直没有再外出。</p>
根据当地有关部门的材料,温州地区每年大约有一万多名青年人到北方去弹棉花、补鞋,从事手工劳动,要从这一万多名外出人员中查找一个失踪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比起前一段时间那种漫无边际的搜索,毕竟是有了一个确定的范围。</p>
协查通报分发到温州地区每个城镇和公社。专案组的同志巡回奔走在温州地区的七个县。</p>
又是一个多月过去了,这时已是1977年的初春。</p>
一天,平阳县望里公社保卫干部来到地区,向专案组的同志反映,他们公社马鞍大队有一个名叫林淑春的青年,去年五月出外做手艺,同行的几个人都回来了,只有他一去无踪影,至今已半年多了。</p>
专案组的同志带着被害人的衣物和照片来到林家,林家的人看了照片,认定被害人正是林淑春,那条带拉链的裤子和米黄色的衬衣正是他常穿的,一家人都伤心地痛哭了。</p>
六个月的艰苦转战,从黄海的海州湾跑到了东海的温州湾,在地球上已经跨越了十个纬度,陆路的行程将近五千里,现在这个案件总算有了眉目。</p>
被害人林淑春,20岁,品行端正,平时不多话,很少出过远门。去年五月初,随同本大队社员黄乃森、石岳昌一行六人,各自带了一部补鞋机,到北方做补鞋手艺。5月11日在镇江分手,林淑春同黄乃森、石岳昌三人到南京,另外三人到苏北。在外补鞋的生意并不好,每天吃住开销,赚不了多少钱,一同出去的几个人都回来了,只有林淑春一人滞留在外。黄乃森、石岳昌回来,还带回林淑春托带的四件衣服。据说,他们在南京分手时,林淑春跟一个家住南京附近的汉子一阵,说是把补鞋机卖给这个人了,要到这个人家里讨钱,并且约好要教这个人的妹妹学会补鞋技术,几天后就回来。谁知一去无踪影,竟遭此不幸。</p>
被害人的姓名住址搞清楚了。这个案件的侦破工作虽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凶手究竟是谁?</p>
死者家属和当地一些干部群众对同行北上做手艺的人有怀疑,乍看起来这个怀疑也不无理由。</p>
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遇见的那个嫌疑分子的相貌特征不谋而合,是个极其可疑的人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