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王介甫这一番掷地有声的陈词落下之时,尚书令刘幽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眼中闪过一抹难以置信与震惊。他猛地站起身来,双手不自觉地紧握成拳,仿佛要借此稳住内心那汹涌的波澜。“介甫此计,确是……前所未见,其狠辣之处,恐非我等所能预料。一旦实施,山东四国必将动荡不安,百姓何辜?”刘幽的声音里夹杂着几分不忍与忧虑。</p>
王介甫闻言,面容依旧平静如水,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坚定地与刘幽对视。“尚书令大人所言极是,此策确实会伤及无辜。但请大人试想,若我大汉不能一统天下,长期战乱之下,又有多少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最终的和平与稳定。”</p>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更加诚恳:“我知大人宅心仁厚,不忍见百姓受苦。但请相信,在下此计,并非无的放矢,而是经过深思熟虑。。”</p>
刘幽听着王介甫的话,脸上的表情逐渐缓和下来。他叹了口气,眼中闪过一丝无奈,“介甫,你的心意我自然明白。但身为臣子,我们不仅要为国家的前途考虑,更要为百姓的福祉负责。此策虽狠,若真能助我大汉一统天下,减少未来战乱之苦,老夫愿与你一同承担这份骂名。”</p>
说罢,刘幽站起身来,走到王介甫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年轻人,谋略超乎常人,是我大汉之幸。但切记,权谋之术,用之有道,勿忘初心,方得始终。”</p>
王介甫闻言,躬身一礼,眼中闪烁着敬意。“多谢大人教诲,介甫定当铭记于心,不负所望。”</p>
然,户部尚书张嘉贞一直坐在原位,眉头拧成了川字,目光深邃地凝视着王介甫。</p>
良久,张嘉贞缓缓开口:“介甫此策虽能重创敌国,但亦需深思其长远影响。经济、民生、乃至民心向背,皆需考量周全,以免伤及我大汉根本。”</p>
大将军沐君封、句付、昭苏三人,原本沉静的面容在听闻王介甫之计后,均露出了复杂的神色。沐君封率先打破沉默,眼中闪烁着兴奋与决绝:“好一个‘一石二鸟’之计!若真能如介甫所言,我汉军东征之路必将畅通无阻。但,此策执行需谨慎,务必确保万无一失。”句付与昭苏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p>
兵部尚书崔题见状,站起身来,语气坚定:“军事之事,当以大局为重。介甫之策,虽狠辣,却是最直接有效之法。陛下,臣愿率兵部全力配合,确保计划顺利实施。”沐君封等人亦纷纷表态,表示愿全力支持。</p>
这时,刘幽与张嘉贞对视一眼,皆是看出了对方眼中的无奈与决心。张嘉贞轻叹一声,再次开口:“陛下,臣等虽忧虑此策可能带来的伤害,但为了大汉的千秋霸业,臣等愿舍小义而取大义。只是,望陛下能命人详加筹划,力求将对百姓们的伤害降至最低。”</p>
汉帝刘弥端坐在龙椅之上,缓缓扫视着下方众臣。他深知,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亦是必要的牺牲。</p>
沉吟片刻后,刘弥缓缓开口,声音威严:“诸位爱卿所言,朕已悉知。介甫之计,虽狠辣,却是我大汉一统天下的必由之路。朕意已决,采用此策,并命朝堂诸公即刻着手,制定详细策略,务必做到周密无虞。同时,朕会命暗卫潜入各地早些从百姓民心入手,将矛盾转移,以减轻此策对我大汉带来的不利影响。”</p>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众人皆是一凛,随即纷纷躬身行礼,高呼:“陛下圣明!臣等遵旨!”</p>
言毕,兵部尚书崔题则继续出言奏报,言说应对当前军事布局的调整,他提出应重新评估与齐国、赵国接壤的边防要塞,加强防御工事,并派遣暗卫细作潜入赵国境内,搜集情报,以便及时掌握赵国动态。</p>
暗卫都指挥使刘闻农表示,此事已经开始做了,而且颇有成效。</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