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孔家?</p>
这番话让朱由校顿时来了精神:“漳州孔家和山东孔家有什么关系?”</p>
青莲答道:“天下孔姓都是一家人,还能是什么关系?”</p>
“媚儿的生父,乃是漳州孔家家主孔闻翔的胞弟,孔闻妙!”</p>
“他们这一脉,自山东迁居漳州,也不过百年左右。”</p>
“本朝衍圣公孔衍植,论辈分,乃是他们的曾孙!”</p>
(前面搞错了辈份,已改更)</p>
朱由校:</p>
没想到啊!</p>
顾横波竟然还有如此显赫的另一层身份。</p>
或许也正是因为孔家的特殊性,才导致她们母女得不到承认,从而不得不为了生活,从漳州来到南京吧。</p>
朱由校对世修降表的孔家打心里是没有半点好感的。</p>
只不过现在还不是收拾他们的时候,有些事情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罢了。</p>
李朝钦在密信上提到过,他准备和郑芝龙、熊文灿一起去福建调察那七十万石赈灾粮的下落,漳州便是第一站。</p>
可若是这漳州孔家和赈灾粮中间有什么牵扯</p>
呵呵!</p>
那就别怪自己先收一把利息了!</p>
“青莲姑娘,不知你对漳州孔家的事情,知道多少?”</p>
“公子想听哪方面的?”</p>
“他们与当地富商和官员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山东迁至漳州之后,这一脉孔家的行事风格,还有他们家业的变化。”</p>
青莲闻言,便把她在漳州多年所了解到的情况讲了出来。</p>
孔家,在文人心中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p>
谁让人家祖上出过一位圣人呢?</p>
普天之下的文人,莫不以孔圣门徒自居,所以在对待孔家后人的时候,也是奉迎之态居多。</p>
而那些富商就更不用提了。</p>
这是个文贵武贱的时代,商人的地位更是低下。</p>
谁不想自己家中能出个有功名的后代?</p>
考状元或许是个奢望,可但凡能出个进士,甚至只是一个举人,都能改变家中的境地!</p>
范进之所以考到七老八十还在考,为的不就是那士人的优越性?</p>
单单一个投献和免税,就足以让一个普通家庭,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摇身变为当地大户!</p>
有了财力,便能有更多的资源去培养下一代,只要能保证代代都能考中举人或是秀才,那这个家族便能一直延续下去,并且越来越强大!</p>
若是能出一个状元或是进士,这个家族将会再一次产生质的改变!</p>
所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商人对孔家的巴结,比那些文人更甚,几乎到了予取予求的地步!</p>
按照青莲所说,孔家这一脉迁至漳州仅仅百年时间,便已从当初的几口人,两进院,百余亩田的微薄家底,发展成了现在的庞然大物!</p>
如今在漳州,孔家住着高宅大院,奴仆丫环数百人,出则前呼后拥,入则宾朋满座。</p>
城外,孔家更是有着数万亩的良田,数千佃户依附其下。</p>
按照明初朱元璋定下来的田赋规定,官田每亩交纳田赋五升三合五勺,民田减两升,即为三升三合五勺。</p>
以粳米为例,明朝一石约为153斤,每斤折合后世594克。</p>
一石十斗,一斗十升,一升十合,一合十勺。</p>
每亩民田田赋仅需交纳三升三合五勺,计算下来也不过才四斤左右。</p>
但事实却是,江南一带士子众多,他们是不需要交纳田赋的。</p>
他们不缴田赋,那这一部分田赋便嫁接到了百姓们的头上。</p>
于是,三升三合五勺,就变成了四升、六升、八升,乃至更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