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拿起好坏每人的评判标准不一样。
赵祯立刻对王刚的卷子提起兴趣,拿起细细一看,然后就没停下来。
王刚卷子里的干货太多,不仅有商税改革方案,改革的优劣也列的清清楚楚,甚至还有一个五年计划。
赵祯看到最后,甚至以为自己看的是大臣的奏折,而不是学子的考卷。
一刻钟后,赵祯才将王刚的卷子放下来,可很快又拿起来重新看一遍,如此三次后,赵祯才彻底放下考卷。
“倒是有些见解。”赵祯放下卷子,说了一句话后又拿起其他学子的卷子。
这一看赵祯就如同嚼蜡。
没有对比没有伤害,看过王刚的卷子后,赵祯再看其他人的卷子,全是假大空,还有阿谀奉承之言,看的人昏昏欲睡。
其实也好理解,这个时代的读书人,都是觉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哪里会关注商业这等贱业,对商税更是一窍不通,能有好建议才怪。
赵祯看了几份满篇奉承的卷子后,再也看不下去,不耐烦道:“太子,你觉得此次殿试,谁得头名。”
赵曙一时没有回答,猜测着赵祯的心思。
赵祯不喜欢王刚,几乎是没有疑问的,若是将王刚定为头名,必然引起赵祯反感。
可王刚的卷子写的又太好,不定过的去的卷子,定为榜眼和探花。
至于其他名次,赵祯也没了兴趣,就让赵曙定名次。
“太子,盛长枫的卷子你誊抄一份,好好看看。”
赵祯只是讨厌王刚这个人,对于他商税的提议还是很看好的,让赵曙拿回去研究一下,过几天列个条陈上来。
赵曙能说不吗?他想着有机会见王刚一面,一方面安抚他,另一个就请教商税改革。
殿试结束后第三天是放榜的日子,也是汴京城最热闹的日子。
盛竑在家里等了三天,心里急的有如热锅上的蚂蚁。
好不容易等到放榜的日子,天没亮就让侍从冬荣去看榜。
他没等来冬荣,却等来报喜的人。
当报喜的人说出王刚中了状元,并且还是罕见的连中三元后,盛纮高兴的差点晕过去,还是王若弗眼疾手快扶住了他,才不至于出丑。
放榜之后,一甲前三名需要去皇宫谢恩,同时皇帝会正式授官。
王刚得知自己虽然连中三元,却被调去洪州府当知县。
反而是名次更低的榜眼探花,甚至是二甲前五名都留任翰林院。
他明白,自己还是被邕王之事牵连,遭到官家赵祯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