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王一家被处斩后,马国维和周炳这些邕王党主要成员也上了黄泉路。 至于其他人,大多数被抄家流放,女卷冲入贱籍。 此事闹了好一阵子才消停下来,然后朝廷就宣布殿试的时间。 嘉佑六年12月,王刚,盛长柏和顾廷烨前往皇宫,参加殿试。 此次殿试一共近三百人参加,由皇帝赵祯亲自阅卷,太子赵曙监考。 因为邕王之乱,朝廷撸掉大批官员,正是用人之际,所以殿试显得尤为重要。 王刚三人都是贡生,参加会试几乎就是走个过场,进士是板上钉钉的,不过殿试名次还是关系到将来授官的好坏高低。 殿试的时间没有会试长,也就半天时间,由皇帝出题,学子们当场作答,然后由皇帝和翰林院众位官员一起阅卷,排出名次。 其中一甲前三名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 王刚拿到试卷后,很快就做完,由始至终都很从容,不像其他学子一副苦思冥想的样子,立刻引起皇帝赵祯的注意。 “太子,那位学子叫什么名字。”赵祯向旁边的太子问道。 “回父皇,那人叫盛长枫,是盛纮盛大人的儿子。” 赵祯对盛长枫这个名字有些印象,毕竟是会元,当初还差点卷入邕王一党,后来要不是太子赵曙求情,赵祯是想隔了王刚功名的。 “原来他就是盛长枫。”赵祯心里有些不喜。 现在但凡与邕王有点关系的人,赵祯都不太喜欢。 “盛长枫会试的卷子朕看过,确实文采不俗,可惜就是年纪小了点,应该再磨炼一下。”赵祯有意无意的说道。 太子赵曙一听就知要遭,官家这是想让王刚落榜呀! 什么年纪太轻都是借口,赵祯就是因为邕王之事,心里膈应王刚。 太子赵曙上前劝道:“父皇,不如先看看盛长枫做的卷子?” 赵祯不耐烦道:“这么多卷子朕都要看,哪里看的过来,让翰林院先选取前十名来。” 太子赵曙一听就知道事情有转机。 殿试与其他考试不太一样,皇帝不会针对四书五经出题,而是针对时政,让学子们写一篇策论。 这次赵祯出的题为商税,正好撞王刚最擅长的事情上。 针对商业和商税,恐怕这个时代没人比王刚了解的更多。 他根据后世的经验,选择性的写了几条改革商税的建议,甚至大胆提出减少农税,增加商税的建议。 王刚全文都是重商惠农的政策,全是干货,与其他学子们的锦绣文章相比,少了点空话,多了点实际。 翰林院很快就阅卷完毕,然后抽出十份最优秀的卷子呈到赵祯的桉头。 赵祯拿起好坏每人的评判标准不一样。 赵祯立刻对王刚的卷子提起兴趣,拿起细细一看,然后就没停下来。 王刚卷子里的干货太多,不仅有商税改革方案,改革的优劣也列的清清楚楚,甚至还有一个五年计划。 赵祯看到最后,甚至以为自己看的是大臣的奏折,而不是学子的考卷。 一刻钟后,赵祯才将王刚的卷子放下来,可很快又拿起来重新看一遍,如此三次后,赵祯才彻底放下考卷。 “倒是有些见解。”赵祯放下卷子,说了一句话后又拿起其他学子的卷子。 这一看赵祯就如同嚼蜡。 没有对比没有伤害,看过王刚的卷子后,赵祯再看其他人的卷子,全是假大空,还有阿谀奉承之言,看的人昏昏欲睡。 其实也好理解,这个时代的读书人,都是觉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哪里会关注商业这等贱业,对商税更是一窍不通,能有好建议才怪。 赵祯看了几份满篇奉承的卷子后,再也看不下去,不耐烦道:“太子,你觉得此次殿试,谁得头名。” 赵曙一时没有回答,猜测着赵祯的心思。 赵祯不喜欢王刚,几乎是没有疑问的,若是将王刚定为头名,必然引起赵祯反感。 可王刚的卷子写的又太好,不定过的去的卷子,定为榜眼和探花。 至于其他名次,赵祯也没了兴趣,就让赵曙定名次。 “太子,盛长枫的卷子你誊抄一份,好好看看。” 赵祯只是讨厌王刚这个人,对于他商税的提议还是很看好的,让赵曙拿回去研究一下,过几天列个条陈上来。 赵曙能说不吗?他想着有机会见王刚一面,一方面安抚他,另一个就请教商税改革。 殿试结束后第三天是放榜的日子,也是汴京城最热闹的日子。 盛竑在家里等了三天,心里急的有如热锅上的蚂蚁。 好不容易等到放榜的日子,天没亮就让侍从冬荣去看榜。 他没等来冬荣,却等来报喜的人。 当报喜的人说出王刚中了状元,并且还是罕见的连中三元后,盛纮高兴的差点晕过去,还是王若弗眼疾手快扶住了他,才不至于出丑。 放榜之后,一甲前三名需要去皇宫谢恩,同时皇帝会正式授官。 王刚得知自己虽然连中三元,却被调去洪州府当知县。 反而是名次更低的榜眼探花,甚至是二甲前五名都留任翰林院。 他明白,自己还是被邕王之事牵连,遭到官家赵祯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