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芳,行动派的化身,晨曦初破晓,便已吩咐保姆与秘书火速办理出院事宜,未惊动任何亲友,简单至极,以至于连杨光都错觉这只是寻常病患的日常离院情景。 医院内部,仅王尚兴与相关专家团队知晓此事。 “各位请回,勿因我而耽误要务!”于芳言辞中带着不容置疑,却也非冷漠无情。 专家们心中五味杂陈,自知无力治愈且误诊之实,若对象换作常人,或许还能坦然面对,但于芳身份特殊,能获此亲自道别,已是莫大荣幸。 “小杨,感激之情阿姨不赘述,你与我年岁相差,相处或感不适。如此,晚间我让黄秘书联络你,来家中小聚,一尝阿姨的手艺!” 王尚兴虽已知情,此刻闻之,心中依旧激荡。见杨光半晌无语,恨不得代为应承。 “阿姨,您初愈,不宜劳心劳力,诸事不必亲为。” “好,好,阿姨明白,到时只煲汤,其余有小花协助即可。”于芳愈发欣赏杨光,寻常人得此机会踏入西江省一号楼宴席,恐早已飘飘然,哪似杨光,仍念及此举是否利于康复。 于芳离去,众专家名医立即将目光聚焦于林广。适才于芳之言,无人遗漏。“杨……” 杨光已先行一步,青春活力,穿梭人群,转瞬消失于专家视线之外。其意,杨光心知肚明。 街头寻得一银行,取尽积蓄,杨光漫无目的地游荡于繁华街道,却难以将此时的省城与未来那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的景象相连。 片刻后,百无聊赖涌上心头。身为男子,逛街非其所好,幸而偶遇一家书店,不由自主步入其中。 以他今时今日之历练,高考指南或通俗小说已难引起兴趣,直奔医学书籍区。 李乐萱,西江医学院研究生,周末不愿家中听父母絮叨,清晨即至书店,觅得静谧一隅,欲沉浸于这难得的悠闲时光。对她而言,享受周末,便是有更多时间沉浸在各类医学期刊之中。 校园所学终有限,尤其医学,山外有山,看似平凡的书籍,亦能提出新奇见解。 适逢今日,一少年向她走来,李乐萱并未多虑。书店人虽不少,但如斯少年,应是高中生,竟对医学感兴趣?医学如高数,枯燥乏味,非一般人所能耐。 或许少年另有所图?李乐萱自信于自身容貌,念头至此,面上微露不悦。 杨光相貌俊朗,如其名,阳光满溢,令人舒心。然,一旦心生偏见,外表反成他人眼中瑕疵。 杨光不知已被某佳人贴上“金玉其外”之标签。他径直走向中医书架,西医书籍琳琅满目,中医却寥寥数十本,不禁苦笑。 千年传承,不过百年,便在西医冲击下节节败退。 杨光无中西医门户之见,他认为,无论中医西医,能治病者即良医。不解为何总有人以“中医玄学”、“封建迷信”为由,欲除之而后快。难道华夏数千载,民众皆靠祈神拜佛度日? 深知此非己力所能及,杨光抽书一本,寻角落,席地而坐。若王尚兴见此,不知是否会提刀而来。这衣物虽非顶级品牌,却也价值不菲,王尚兴自己也舍不得穿。 李乐萱瞥见杨光,鄙夷更甚。若杨光研习西医,她尚能理解,中医?如今还有人学此道? 非李乐萱轻视中医,实则其家乃中医世家。但据她所知,中医治病颇似碰运气,偶中非能,不中常态。 倒是些不明所以的少女,视中医为神秘,引来某些人借中医书籍装腔作势,博取无知女子青睐。 李乐萱决定不再理会杨光,若他真有此意,显然找错了对象。 杨光翻开《病源方论》,初阅之下,大失所望。非书有谬,而是内容过于泛泛。如柴胡汤,仅言何时可用,注意事项,缺乏细节。 看似周全,实则更适西医逻辑,或需明确药物名称。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方剂随人体质、环境等因素灵活调整。 如《余氏百年医学笔记》,先述病情,再析患者详情,后列药方,并阐释缘由。若病情不符,又该如何用药,均有详述。 若将中西医比作法律,西医似法典,条文既定,依规行事;中医则似判例法,如美国,前有案例,后循旧例。 而这《病源方论》,以西医手法诠释中医理念,杨光失望,情有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