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纷争的局面短暂的结束对各大诸侯本来是一件非常不错的事情,但是仅仅过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有很多人发现了不大对劲。 这其中反应最大就是那些小诸侯国国君。 他们陡然发现那些大诸侯国在沉寂了一年的时间之后忽然再起兵锋。 不过这一次他们对准的矛头不是那些争斗许久的大诸侯。 无妄之灾! 那些大诸侯在相互对峙结束之后竟然忽然对他们这些小诸侯国出手了。 大军压境之下那些小诸侯国要么拼命抵抗要么束手就擒。 这两者都不是最好的选择,拼命抵抗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是对手。 束手就擒的下场也可想而知,他们感到很冤枉。 你们只管斗怎么忽然就对我们这些小诸侯下手了? 天下八百城八百郡,九大诸侯国共占五百城。 余者数百上千的诸侯则是占据剩下的三百城,两者实力天差地别。 胜负自然也没有悬念,面对各大诸侯的大军那些小诸侯只有败亡一途。 六月九日 楚国最先出手,起兵六十万,大将尽出。 分兵六处攻打桐国,轸国,鱿国,鱼国,胡国,夔国。 另有楚国名帅项阳另外起兵三十万攻打巴国,巴国诸多部落奋起反抗。 巴国所在之地山川险要,瘴气丛生,想要攻打巴国势必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在楚国出手不久之后秦国也悍然用兵。 秦国大将司马错在项阳起兵攻打巴国之后也立刻挥师南下攻打蜀国。 两者似乎早有约定,兵锋一处! 巴蜀之地历来险要,险要,一关雄踞天下莫能破。 但两人此次各自用兵甚多,想必是有了一举攻破巴蜀之地的决心。 上国有先皇于巴蜀之地为皇,其内部落丛集,欲要攻破巴蜀之地则险要摆平这巴蜀之族。 巴蜀共处一地,但想要争夺巴蜀之地的却有两位。 先入巴蜀者为主! 秦国大将司马错更是放出豪言‘得蜀地,灭楚国!’这样嚣张的口号。 秦国蒙氏一族蒙业兵发四十万攻打西戎十二国,其子蒙恬为辅。 秦国王氏一族王甲之子王贲出兵义渠,同样也是四十万大军。 蒙氏一族与王氏一族都是秦国最顶尖的武将世家! 两族之中也都是人才尽出,每一代都有为秦王效力之人。 但同样的,两族在秦国之内的争端也不少。 秦国处于四塞之地周围没有多少小国,所以他们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西戎,义渠,以及蜀国这三者上面。 蜀国乃是战略要地,得蜀国之地即可窥探楚国之都。 在秦楚两国拉开战争的帷幕之后中原诸国也纷纷出手。 晋国大将韩玄居中指挥,派遣诸多将军频频出击各国。 丞相荀息献重宝借路虞国攻打虢国。 贾国。 旬国。 黎国。 杨国。 …… 这些小诸侯国都被韩玄囊括其中,乱兵攻伐。 鲁国十大名帅排名国,祝国! 射日大营主帅王子成父出兵三十万攻打吴国! 大元帅萧天策坐镇中央。 丞相寇淮安调集运送物资。 此间天下正式进入白热化阶段! 看着眼前被自己画的乱七八糟的堪舆图姜思尘正在不断分析其中的时局变化。 他怎么也没想到平静竟然只持续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再次陷入纷争。 并且这次纷争的剧烈程度要远甚于之前的任何一次。 天下九大诸侯国就好像商量好了似的一起对那些小诸侯国动手。 眼前看似纷杂的堪舆图在姜思尘的眼中实则条理清晰。 这堪舆图上足足有近百道箭头,而这每一道箭头都代表了一支大军。 其中有相当数量是十万级别的,这近百道兵锋何其恐怖! 对于齐国的战略方针他则是在重点分析。 攻打那几个小诸侯国的原因很是清晰,若是以后齐国打算兵伐中原的话这几个挡在齐国前进道路上的小诸侯国势必会造成一些麻烦。 趁此时机一举将其消灭则是非常有前瞻性的做法。 只是他想不通他那父皇为什么会去攻打吴国。 吴越两国的实力可是不容小觑,他们两国在大江下游征伐多年,胜负两半。 吴国与齐国接壤,越国与楚国接壤。 这两国的纷争纵然是齐楚两国都不愿参与其中,任其自由发展。 吴国与越国的实力算得上是中等诸侯国,远不是那些小型诸侯国一般随手可灭的。 若是不能一鼓作气将吴国拿下的话就会被拖入泥团之中,这并不利于齐国的总体发展战略。 不过以他现在的身份无权干扰其他,一个已经封在了边疆的王侯又怎能对中央的决策产生影响? 这也是大部分皇子都不愿意离开皇都的原因。 离开了皇都就意味着离开了权力的中心,这同时也意味着距离那个位置越来越远。 纵然你有千般能耐,在接触不到权力中心的时候也无法施展出来。 甚至于远处边疆的皇子获得的消息都有滞后性。 信王,离王,文王这些已经封王的皇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封地,但他们却无一例外的选择呆在皓都。 这其中的缘由自然也不难猜测。 姜思尘现在想的就是先让六郡之地富庶起来兵强马壮然后自己就可以逍遥自在了。 有朝一日自己的步卒在天下面前展现的时候必将技惊全场! 这一切都需要时间的酝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