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举办的这一次领导干部形象人优化研讨活动总体上安排了一个星期,但主要活动事项就三个:制度意识还是很强的,他在忙中偷闲做了一个汽车尾气排放的检测,尾气倒没有发现问题,但是没想到在检测厂给他打出来一个交通违章的告知清单。 曾亲自解说这件事情,“这个违章告知清单里面有150次在同一个地方的违章,马良这下是吓坏了。在同一地方交通违法150起,每次罚款100元,那么累计要被罚款高达元,这个数据让马良看着就触目惊心。他觉得这个不是自己有意违反交通规则,元钱他自己也算了算,等于是每天起早贪黑,半年下来的收入。也就是这一数字,等于是半年的辛苦都要为交警队作贡献了,所以马良感觉到很无奈,但是这件事情被媒体报告出来,媒体报告出来以后,没想到公众就这个事件对于我们三江政府相应的主管部门就提出了一些质疑,这些质疑提出来之后,又使我们政府部门的形象大受贬损。” 他现场问了三江省电视台的记者,“你们当时报道了多长时间?” 记者回答,“事件只是报道一次,但追踪报道长达半个月。” “收到的反应多不多?” “热线电话都打爆了。” 三江日报的记者也表示,他们在电视报道这则消息之后,报纸也把其作为焦点,情况与电视媒体大致差不多,社会各界几乎是一边倒,指责交警部门的“不是”。 曾然后又继续说了下去,“因为这些质疑,说为什么马良违章150次而没有人告诉他,是马良自己去做这个违章的尾气检测才发现了这150次的违章,如果马良没有去做,或者说这次没有去做,等到年检的时候再去做,那会有多少次?” 参加讨论的同志们都清楚这一点,相信会日各月累,一定是更多次。 “我们政府的主管部门安装这种电子监测系统,决不是为了让更多的司机违章,从而收什么罚款,而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我们的交通秩序。但是,这个事情出现了,使我们社会的公众对我们政府这样的行为开始质疑,理论上不是为了罚款,但是这样的罚款会发生,确实使相当一部分公众对政府安装这个电子监测系统的动机提出了质疑。那么在这种质疑之下,社会方方面面进行了很多讨论,甚至很多律师出来支持马良,希望他能够通过法律的诉讼来讨会回一个公道。” 马良已经坐在了会议室的一个角度,曾选取的个案,当然早有准备。 他问马良,“你惊呆的同时,是不是很气愤?” 马良站起来回答,“是的。” 曾摆手示意他坐下说话,“那你是不是想去交警队问问情清,整个明白?” “不是想,我是真去了。” “说清楚了么?” “说倒是说清楚了,可罚款还得要交。” “那你想过通过法律措施解决没有?” 马良想了一下,犹豫的道:“老实说,想过很久,而且…而且还有不少的记者表示支持,甚至有律师自愿免费代理打官司…” “可是最后为什么没告呢?” “我…我一个小老百姓,能告倒公安交警部门?我想了想,最后才找到了信访部门,把材料交给了他们,希望能通过一个比较温和友好的方式,解决这一事情。”